塞上听吹笛高适古诗全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7 07: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23:29
诗词中有“实数”和“虚数”的区别,这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比如王维曾有句说“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李白曾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很明显“三千里”、“百万师”、“四万八千岁”都是极度夸张的虚数,不能真的认为有这么多。
在诗词中使用这样夸张的虚数,可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增添诗句的气势,又不影响所要表达的感情,高手运用起来,能让诗词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其实除了“实数”、“虚数”之分外,还有“实景”与“虚景”之分,或者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有“造境”和“写境”,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然是虚的,并不影响人们对诗的整体感知,用得好,反而会给诗歌增添无穷意境,让诗歌变得更有韵味。
高适的这首
《塞上听吹笛》
就是一首典型的虚实景运用十分出色的作品,诗人用明快、秀丽的语言,新奇绝妙的想象力,将情与景完美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动人的塞外图画,给边塞诗带来一种全新的风味。
高适这首诗,写于他在西北边塞从军时,当时他正在大将哥舒翰幕府中谋职,因为职位的原因,他多次到过边关,对塞上生活,以及战士们的实际情况,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在塞上听笛,心有感触才写下的,那么他的感触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所写的实景:“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冰雪消融之后,西北边境的战士们在傍晚赶着马群回来了,天空渐渐暗淡下来,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照在各个戍楼之间,而此时,不知是谁突然吹奏起了羌笛。
诗人在开篇,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这与通常紧张的边塞氛围不同,雪净、牧马、明月、羌笛、戍楼,寥寥几字,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边塞画面,冰雪消融,说明春天将至,牧马归来,说明边境无战,这样一个安宁又壮阔的基调,为下文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样苍茫而又清澈的夜晚,本就很令人神往,而戍楼中所吹奏的《梅花落》曲子,更加缭乱进每一个戍边战士的内心,“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梅花落》的羌笛声,仿佛不是音乐,而是随风四处纷飞的梅花花瓣,一夜之间,吹过了关山,吹到了每一个戍边将士的家乡中。李白曾有句说“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两人所用的手法,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适和李白的这两句诗,也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末两句的妙处,除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意境外,其实还有一妙,就是“虚景”的巧妙运用,听笛曲而仿佛见风吹落花,本就不真实,但我们读来,却毫无虚假之感,这是诗人巧妙地将声音变成了“实物”,虽然很“虚”却又与雪净胡天、明月戍楼交相辉映,同时又将那种淡淡地思乡愁情,化作梅花花瓣,散落到了关山之外的千家万户中。更妙的是,这情感,又不会显得那么悲伤难抑。
从雪净胡天、明月戍楼的实景,到风吹梅花、关山落满的虚景,诗人的连接媒介是笛声,在这虚实相间的搭配下,一种美妙壮阔、似真似幻的意境,便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而其中所蕴含的淡淡地思乡之情,也通过这明月笛声,含蓄深婉地表现了出来,令人咀嚼不尽,极具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