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以下四篇古代游记的文学评论以及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3:0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6:02
《江水·巫峡》 郦道元
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
赏析: 文章从欣赏良辰美景中流露出“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能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文笔清新自然,虽然运用了不少骈句,但毫无斧凿痕迹。
本文由作者用行书写,成为后代书法的楷模,被誉为“行书之袓”,因而更加著名。
“兰亭集序”: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滕王阁序》 王勃
译文: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
赏析: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前赤壁赋》 苏轼(实在粘的太多了,给链接吧)
译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0223.html?si=1
赏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82959.html?si=6
《佛国记》的一楼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6:03
《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阎立本在画中将萧翼的机智、狡猾和辨才和尚的谨慎、疑虑刻画得非常传神,人木三分。 唐太宗从辨才和尚那里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之后十分高兴,将其视为神品,令当时的书法名家赵模、冯承素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他的亲贵近臣。唐太宗生前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死后又将其随葬。后来,他的陵墓在五代时被一个叫温稻的军阀盗掘了,《兰亭集序》从此失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6:03
《兰亭序》译文:
永和九年,正是葵丑岁,暮春三月的上巳节那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大家在此嬉游洗濯,以消除不详之事。各路贤人蜂拥而至,年老的、年少的都到齐了。兰亭这地方被崇山峻岭环抱着,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丛,加之映衬在左右的清溪湍流,显得十分秀美。人们用细细弯弯的小渠把水引过来,一边饮酒,一边赋诗,虽然没有琴瑟笛箫从旁助兴,但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是那样晴朗,空气是那样清新,和煦的春风轻柔的飘来,真令人感到温馨舒适。抬起头来,观览宇宙的广大;俯下身去,审视万物的繁兴,纵目无碍,舒胸尽放,足可以尽视听之娱,实在令人太愉快了。
人与人的交往,也就在俯仰之间,便度过了宝贵的一生。有的直出胸臆,晤谈于一室之内;有的因有寄托,外表上放浪不羁。虽然取舍千差万别,静动各有不同。但其遇事欣欣然时,都会自鸣得意,快乐而满足,竟然想不起老年的脚步声正在临近。等到理想变为现实,厌倦便随之而来;时过境迁之后,情感就接着转移。过去喜欢的事物,俯仰之间,变成陈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心绪烦乱呢。况且人生在世,无论长短,都要随缘化去,终归于尽。古人说的好:“死生乃是人生之大事啊!”听到这话,岂能不感到沉痛吗?
我每每审度、品味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如同契约一般相合时,面对诗文,总会叹嗟伤悼不已,但心中又不能明白理解。我固然知道把死生等同看待的理论是荒谬的,把去寿与短命等量齐观是虚妄的,但后人看我们今天这些人,就如同我们看待前人一般没有差别,真是令人可叹可悲啊!所以,我在这里顺序记下这些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文。虽然后人相处的时代不同,所见事物各异,但触发感慨的原因,其意致是一样的。以后的读者,也将会对这篇序文有所感触吧!
《兰亭序》赏评
此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又名《兰亭序集》、《兰亭宴集序》、《三月三兰亭诗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之遁等四十余人,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这风俗古已有之,即在水边祭祀,以消除不祥。在当时已成为名士宴集的一个节日。众人兴之所至,渠觞流水,临流赋诗,合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就为它写了序。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誉,其书法清雅韵蓄,境界极高。
《兰亭序集》并没有单纯地为记而记,在记叙了兰亭会的盛况之后,引发出人生之慨。他认为,尽管人们可以极一时之乐,但人生仍以自己的规律运行,“修短随化,终期于近”。青春少年,“快然自足”瞬息之间,“不知老之将至”、而“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老庄思想中“一死生”、“齐彭殇”的观念,即生死等同、寿夭一致的想法并不能解脱人们的忧虑,并不能使免于“岂不痛哉”的感慨。东晋南渡之后,士林之中,法谈之时,老庄思想便盛于一时,人们无非是想用它来麻醉自己。王羲之不满于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他以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人们尽管可以感慨其无情,但不必要害怕它,而要勇敢地承认这个自然规律,以放怀尽兴,珍惜光阴,来享受这生的快乐。王羲之的这种认识,是一种冷静、清醒、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正因如此,王羲之的这篇文章,并没有东晋人诗文中常出现的悲悼苦闷之气,而是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之气,文笔也遒媚劲健。
《兰亭序》的流传,还得益于王羲之的书法。他特地精书的这篇文章,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真迹我们并没有见到,但透过无数书法家的摹本,我们一样能感受到其书文并美、韵致天然的神趣。
《前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东坡和客人一同荡着小船,在赤壁之下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诗经》中《月出》一诗,高歌,歌唱“窈窕纠兮”的篇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亘江面,晶潾潾的水光连接夜空。让一叶小舟任意漂流,茫然越过那万顷烟波而四顾茫然。浩浩荡荡啊,我们好像驾着天风飞行在太空,不知哪里才是尽头;翩翩飘飘啊,我们仿佛脱离人世无牵无挂,化成飞升仙境的神仙。
这时,我们痛饮美酒,十分快乐,敲击船舷,引吭高歌。唱的是:
桂木的长橹啊木兰的浆,
划破一片空明啊迎向漂动的流光。
渺远无尽啊是我的思念,
眺望那美人啊天各一方。
客人中有个吹起洞箫,随着歌声应和。那箫声呜呜咽咽,似哀怨,似思慕,似啜泣,似倾诉,曲子吹完,那余音还连绵不断地在耳边回响,如同似断非断的细丝。幽谷深潭中潜伏的蛟龙为之起舞,野水孤舟中独守的寡妇为之落泪。
苏东坡不尽忧虑伤感,整理了衣襟,挺直地坐着,问客人道:“这曲调为什么这样凄凉?”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去是夏口,向东望去是武昌,山川萦绕,草木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直取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船绵延千里,战旗蔽日遮天,曹孟德面对大江酌酒痛饮,横执长矛慷慨吟诗,真是当时的雄杰啊,而现在又在又在哪里呢?况且,我和你只不过是在江边沙滩上的鱼翁樵夫,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舟举杯劝酒,把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宇宙之中,在浩渺无边的大海上,我们如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能同神仙一起遨游天地,幻想能拥抱明月,万古长存。知道这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有在悲凉的秋里,把这番思绪寄托在箫声之中。”
苏东坡说:“你也能理解水和月吗?江水像这样滔滔流去,又可以说它没有流去;月亮像这样时圆时缺,又可以说它没有增减。如果从变化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瞬一息是停止不动的;如果从不变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万物和我们都长存不改,你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在天地自然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人,如果不是我们应有的东西,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要去拿。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见就是音乐,眼睛看见就是图画,我们取用它不会被禁止,也不会有枯褐:这是造物主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的笑了,收拾残杯,再倒新酒。吃完了菜肴水果,杯盘凌乱。我们彼此挨着躺在船上,不知道东方已经泛白了。
《前赤壁赋》赏评
此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宋神宗元丰五年(1052)的七月十六日,苏轼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绝代佳作《前赤壁赋》。文章以游起兴,从写景,到抒情,再到述理,其意绪由月夜泛舟的怡然自得,到伤古怀今的悲鸣感叹,再到超脱人世的欢快任情,文境跌宕,意脉分明。
苏轼一生历经挫折坎坷,但他生性旷达通脱。客人的悲慨并无多少特别,无非是生命短暂,人生无常,这都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人生问题。但“苏子”的回答都极有新意,而又具深度。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以变与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里面有从老庄思想中继承而来的 思辨色彩,又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更是苏轼自己对宇宙自然的识知成果。他使所谓“人生无常”的观念顿时显得毫无意义。同时,苏轼又指出,只有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才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才是我们的真正所有。为人生开拓了一片美丽的是以寄托一切的新的世界。比较而言,在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也有不少文章是抒发以山水寄托情怀,解脱忧愁的,但没有一篇能如《前赤壁赋》这样具备深厚的哲学蕴蓄和思辨理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文章中的山水才写得这样美,这也是《前赤壁赋》得以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苏轼对自己的文章是这样评价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此而已矣。”(《东坡题跋》)《前赤壁赋》正是如此。它描写江山胜境,抒发胸臆,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文情高远,文理自然,文气俊逸,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其令人千古快心。
苏轼在黄州曾两次游赤壁,留下两篇美文,分别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需要指出的是,苏轼在文中有个误会。三国时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并不在这黄州,而在今湖北嘉鱼县的长江南岸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苏东坡的豪气大发,对《前赤壁赋》的美学价值不会有丝毫的损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6:04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崖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虌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
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
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有首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