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3 21: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3:05
地质观察点是野外地质路线上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地点。其布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2)下列位置必须布设地质观察点: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察部位等。
(3)按实际地质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3.4.1 地质观察点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用手持GPS定点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图上进行定点,注明点号,描述记录观察点的地理位置、坐标。在一个工作区范围内,点号必须按顺序统一连续编号。若有数个作业组在同一工作区同时工作,则必须在野外工作前统一分配观察点号,决不允许在同一工作区内有重号现象发生。
(2)观察研究观察点岩石露头,确定露头类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较差或差等),这将决定该观察点视野范围及资料的可靠程度。
(3)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化石)及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各类岩石间的接触关系。
(4)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的特征。
(5)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矿化现象、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6)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的特征。
(7)测量各种产状要素和有关数据(矿物颗粒大小、砾石大小、岩层厚度、断层带的出露宽度、矿层或矿脉的长度和宽度等)。
(8)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后,进行详细的文字记录和描述。
(9)绘制地质素描图或勾绘信手剖面图或作必要的地质摄影。
(10)采集各类标本、样品。
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地搜集资料,对观察内容的取舍不应带有主观的随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还必须多做沿途点间的路线观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种地质现象在点间的变化情况。
3.4.2 常见地质观察点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常见地质观察点主要有:岩性点、界线点、构造点、矿体(矿化)点、地貌点、第四纪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点等。对观察点描述的内容不能限于一个点,而应包括观察点及其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所有地质现象。观察点的类型不同,描述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Ⅰ.岩性点(界线点)的观察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如下:
(1)关于岩石的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颜色之后)。
(2)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3)结构、构造的描述。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灰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
沉积岩: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物成分、胶结类型、层理构造等特征。
变质岩:结构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如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4)蚀变、矿化的描述。蚀变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等;矿化描述主要指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5)岩层(岩体)空间特征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岩相划分情况;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化石产出情况等。
(6)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①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两种类型;②接触关系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触带特征及变化;④接触带产状变化。
Ⅱ.岩性观察描述实例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约占25%,钾长石占30%~35%,斜长石占30%~35%,黑云母约占10%。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为他形粒状,大小在2.5~3.5mm 之间;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3mm。未见矿化蚀变。
伊丁橄榄玄武岩: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15%,少数被绿泥石和褐铁矿交代。基质为隐晶质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显微镜下可见,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及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
复成分砾岩:紫红色,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砾石成分复杂,大多为岩屑,有变质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岗岩等,含量超过70%。砾石粒径2~60m m,少量达100~150m m。磨圆度差,次棱角状-次圆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钙质,抗风化能力弱,砾石易于剥落,岩石表面坑坑洼洼。岩层厚度20~40cm。结合古地理分析,推测为湖泊边缘河湖相快速堆积。未见矿化蚀变。详细命名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
Ⅲ.构造点的观察描述
(1)褶皱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组成褶皱的岩性、新老关系等。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空间关系等。
(2)断裂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构造岩的描述内容: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岩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等。
断裂构造的描述内容: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断层面产状及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断层其他特征:地形地貌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3)节理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节理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形式(有重点地观察);节理的产状,等。
Ⅳ.矿化点(矿体)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矿化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A.矿石、矿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位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时)。
(2)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最多不得超过三种。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参与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3%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金矿石;0.3×10-6≤A u≤1×10-6时,定为金矿化。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矿石、矿化描述内容及顺序
矿石岩石: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矿石的次生变化:有条件时,可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褐铁矿、孔雀石。
C.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上的变化情况;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V.矿石观察描述实例
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矿、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成渐变过渡关系。
Ⅵ.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m×400m;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铁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3.4.3 野外记录描述必须遵守的原则
野外工作中,必须将观察研究的各种地质、矿产情况及时用文字或地质素描图或照片等记录描述在野外记录本上。野外路线观察记录是第一性的原始资料,是开展综合研究、编写地质报告的重要基础资料。野外记录本是极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资料,必须认真、细致地记录,严密妥善地保管。
对于地质路线观察记录,首先应保证其客观性,同时还应注意记录的完整性、连续性、统一性和直观性。记录描述的内容原则上应包括所见到的全部地质现象,对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对一般的或多次见到的地质现象,前面已描述过的内容可以简略一些,着重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其变化情况,做到文字准确充实、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野外记录中还可适当记述观察者对客观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的内容。在观察描述时还应作必要的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等。对矿点(矿体)应作大比例尺的地质草图,适当采集标本和样品。每条路线结束,应做路线小结。
野外记录本上不允许随便涂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务记入其中。当记录内容需要修改时,绝不允许将其任意擦掉或涂改,而只能将原内容划去而另加批注。必须保持野外记录本的整洁、美观,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铅笔书写,不允许用圆珠笔或钢笔记录。
3.4.4 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右页为横条格,用于文字记录;左页为厘米格,用于绘制素描图、剖面图或贴照片等。
首先在右页上部填写时间、天气、地点。在右页两侧向内缩进1cm,各划一条直线。左侧线外记小标题如路线、任务等;两直线中间记具体内容;右侧线外记采集到的标本、样品号。然后,按下列顺序和格式进行记录:
路线:××——××——××
任务:
1.观察认识×××岩及×××岩特征。观察××岩脉、××脉特征及其穿插关系。
2.××岩区或×××地层分布区地质填图;调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追索××标志层;××地层剖面观察分层等等。
人员:××记录,×××掌图,××测量产状,××采样(标本)。
(此间必须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处山间小路。
坐标:X: 2029.430,Y: 29887.063。
露头: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点性:界线点:C1g/Z(或岩性点、构造点,要考虑岩层上下、断盘上下)。
描述:点北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层……无矿化蚀变。产状:140°∠40°。点南为下石炭统官山岭组(C1g)灰白色巨厚层状石英砾岩……无矿化蚀变。产状:135°∠56°。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在不整合以北约5m 震旦系(Z)中见一宽约2m的构造破碎带,岩石破碎呈透镜状定向排列,流劈理构造极发育,地貌上形成负地形——冲沟。推测为逆冲断层。未见矿化蚀变。产状:296°∠63°。
褶皱:……
矿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纪地质等地质情况描述……
标本:直接记在右侧线外
B001—1(陈列标本)
GP001—1(光谱样)
b001—1(薄片)
样品:H001—1(化学样)
(此间必须空行)
点间:
(1)D001→NE 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2)50m→NE 1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在130m 处量测岩层产状165°∠38°。
(3)150m至D002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无矿化蚀变。
(此间必须空行)
路线小结的内容(另起一页)
(1)目的:地质填图(扫面)、专项地质矿产调查或地质认识实习,以及达到与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线长度、观察点总数、不同性质观察点数、样品种类和个数。
(3)地质成果:各种岩性和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岩石填图单位的归属、接触关系、构造、矿化、蚀变等特征方面及其变化情况的综合分析;本次实习主要写对本路线中所见到的地质现象认识上的收获,包括对地质现象特征的识别以及与地质作用的因果关系。
(4)建议:如能否作为控制岩石填图单位的剖面和采集配套样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说明有关影响路线地质调查质量方面的天气、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况。
3.4.5 几点说明
(1)在野外必须用H—3H 型铅笔书写和绘图。经过室内整理后,要将每天记录的数据(点号、方位、产状、矿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笔着墨。标本要涂上油漆条,写编号,样品要整理,并填写标本签、样单。
(2)路线小结、次日的观察记录都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