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3 05: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1:48
传、经:传,解释*的著作。经,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鹡鸰 :亦称“脊令”,一种体小,尾部和翅膀很长的鸟,因体色黑白相间的鸟,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俗称“张飞鸟”。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作为兄弟的代称。
黄茅:一种山坡上丛生的野草。嫩时牲畜喜食,秆可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唐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白荻: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的野草。顶部有穗状柔毛,穗花浅黄近白。常被人误认为芦苇。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风绕铎 :铎,悬挂于殿、塔檐下的铃铛,遇风即响,古称占风铎,据说是最早的风铃。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范)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入邪谷时连日淋雨,栈道中闻铃声有感,遂作“雨淋铃”乐曲以悼杨贵妃。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渚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水边的荷花。
汉代宫中生秀柞 :秀柞,秀丽的柞树。柞树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汉代陕西周至建有离宫,内有五棵柞树,都互相连接拥抱着,上面树枝连成一片,遮出数十里的树荫来,故名“五柞宫”。《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帝王驾临)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宫。
尧时阶畔长祥蓂 :祥蓂,蓂荚,一种祥瑞草的果实,传说长在尧的住所台阶上,从初一到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如果此月为小月,最后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尧觉得惊奇,称它为蓂荚。又因可按蓂荚果生、落的时间计算日月,故又名历荚。又因夹阶而生,又名阶蓂。
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日历得其分,即蓂荚生於阶间,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荚去,故夹阶而生,以明日月也。
枰 :棋盘。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1:48
传、经:传,解释*的著作。经,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鹡鸰 :亦称“脊令”,一种体小,尾部和翅膀很长的鸟,因体色黑白相间的鸟,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俗称“张飞鸟”。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作为兄弟的代称。
黄茅:一种山坡上丛生的野草。嫩时牲畜喜食,秆可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唐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白荻: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的野草。顶部有穗状柔毛,穗花浅黄近白。常被人误认为芦苇。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风绕铎 :铎,悬挂于殿、塔檐下的铃铛,遇风即响,古称占风铎,据说是最早的风铃。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范)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入邪谷时连日淋雨,栈道中闻铃声有感,遂作“雨淋铃”乐曲以悼杨贵妃。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渚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水边的荷花。
汉代宫中生秀柞 :秀柞,秀丽的柞树。柞树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汉代陕西周至建有离宫,内有五棵柞树,都互相连接拥抱着,上面树枝连成一片,遮出数十里的树荫来,故名“五柞宫”。《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帝王驾临)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宫。
尧时阶畔长祥蓂 :祥蓂,蓂荚,一种祥瑞草的果实,传说长在尧的住所台阶上,从初一到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如果此月为小月,最后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尧觉得惊奇,称它为蓂荚。又因可按蓂荚果生、落的时间计算日月,故又名历荚。又因夹阶而生,又名阶蓂。
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日历得其分,即蓂荚生於阶间,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荚去,故夹阶而生,以明日月也。
枰 :棋盘。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1:48
传、经:传,解释*的著作。经,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鹡鸰 :亦称“脊令”,一种体小,尾部和翅膀很长的鸟,因体色黑白相间的鸟,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俗称“张飞鸟”。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作为兄弟的代称。
黄茅:一种山坡上丛生的野草。嫩时牲畜喜食,秆可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唐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白荻: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的野草。顶部有穗状柔毛,穗花浅黄近白。常被人误认为芦苇。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风绕铎 :铎,悬挂于殿、塔檐下的铃铛,遇风即响,古称占风铎,据说是最早的风铃。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范)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入邪谷时连日淋雨,栈道中闻铃声有感,遂作“雨淋铃”乐曲以悼杨贵妃。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渚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水边的荷花。
汉代宫中生秀柞 :秀柞,秀丽的柞树。柞树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汉代陕西周至建有离宫,内有五棵柞树,都互相连接拥抱着,上面树枝连成一片,遮出数十里的树荫来,故名“五柞宫”。《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帝王驾临)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宫。
尧时阶畔长祥蓂 :祥蓂,蓂荚,一种祥瑞草的果实,传说长在尧的住所台阶上,从初一到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如果此月为小月,最后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尧觉得惊奇,称它为蓂荚。又因可按蓂荚果生、落的时间计算日月,故又名历荚。又因夹阶而生,又名阶蓂。
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日历得其分,即蓂荚生於阶间,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荚去,故夹阶而生,以明日月也。
枰 :棋盘。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1:48
传、经:传,解释*的著作。经,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鹡鸰 :亦称“脊令”,一种体小,尾部和翅膀很长的鸟,因体色黑白相间的鸟,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俗称“张飞鸟”。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作为兄弟的代称。
黄茅:一种山坡上丛生的野草。嫩时牲畜喜食,秆可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唐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白荻: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的野草。顶部有穗状柔毛,穗花浅黄近白。常被人误认为芦苇。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风绕铎 :铎,悬挂于殿、塔檐下的铃铛,遇风即响,古称占风铎,据说是最早的风铃。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范)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入邪谷时连日淋雨,栈道中闻铃声有感,遂作“雨淋铃”乐曲以悼杨贵妃。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渚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水边的荷花。
汉代宫中生秀柞 :秀柞,秀丽的柞树。柞树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汉代陕西周至建有离宫,内有五棵柞树,都互相连接拥抱着,上面树枝连成一片,遮出数十里的树荫来,故名“五柞宫”。《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帝王驾临)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宫。
尧时阶畔长祥蓂 :祥蓂,蓂荚,一种祥瑞草的果实,传说长在尧的住所台阶上,从初一到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如果此月为小月,最后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尧觉得惊奇,称它为蓂荚。又因可按蓂荚果生、落的时间计算日月,故又名历荚。又因夹阶而生,又名阶蓂。
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日历得其分,即蓂荚生於阶间,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荚去,故夹阶而生,以明日月也。
枰 :棋盘。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1:49
传、经:传,解释*的著作。经,被尊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鹡鸰 :亦称“脊令”,一种体小,尾部和翅膀很长的鸟,因体色黑白相间的鸟,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俗称“张飞鸟”。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也作为兄弟的代称。
黄茅:一种山坡上丛生的野草。嫩时牲畜喜食,秆可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唐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白荻: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的野草。顶部有穗状柔毛,穗花浅黄近白。常被人误认为芦苇。唐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
风绕铎 :铎,悬挂于殿、塔檐下的铃铛,遇风即响,古称占风铎,据说是最早的风铃。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范)宫中於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入邪谷时连日淋雨,栈道中闻铃声有感,遂作“雨淋铃”乐曲以悼杨贵妃。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渚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水边的荷花。
汉代宫中生秀柞 :秀柞,秀丽的柞树。柞树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汉代陕西周至建有离宫,内有五棵柞树,都互相连接拥抱着,上面树枝连成一片,遮出数十里的树荫来,故名“五柞宫”。《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帝王驾临)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宫。
尧时阶畔长祥蓂 :祥蓂,蓂荚,一种祥瑞草的果实,传说长在尧的住所台阶上,从初一到十五,每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每日落一荚。如果此月为小月,最后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尧觉得惊奇,称它为蓂荚。又因可按蓂荚果生、落的时间计算日月,故又名历荚。又因夹阶而生,又名阶蓂。
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日历得其分,即蓂荚生於阶间,蓂荚者,树名也,月一日一荚生,十五日毕,至十六日,一荚去,故夹阶而生,以明日月也。
枰 :棋盘。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