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8:57
犬子、羊羔:字面意思是幼犬和小羊。
犬子引申:《史记》载,“犬子”本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小儿好养活,便特意选了低贱的“犬子”为之命名。司马相如长大后觉得这名字不雅,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犬子”才成了小名。后世人们便纷纷仿效,谦称自家儿郎为“犬子”。以企望自家孩子也能小时好养活,长大有出息。
羊羔引申:,又称“羔羊”。《千字文》中“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典出《墨子》与《诗经》。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墨子因此悲泣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经·风·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
人要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
谷水:山谷间的流水。魏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山涛:山影连绵如波涛起伏。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双凤翼:凤凰的两只翅膀。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九牛毛:与“九牛一毛”仅差一字,含义不同。“九牛毛”是说,九条牛的重量与一根牛毛的重量差别太大,不可相比。古代有“人之相去,如九牛毛”的谚语,喻人与人间差别悬殊。宋苏轼《赵阅道高斋》: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九牛一毛”是说,九头牛身上掉一根毛,无损轻重,无关大局。《汉书·司马迁传》:假令仆(司马迁自谦)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主逸臣劳:君主安逸,臣民辛劳。
水流无限阔:水流无边无际。唐刘禹锡《竹枝调》: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耸有余高:高山耸立比想象中还要高。宋 欧阳修《浪淘沙》:一重水隔一重山。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泪无言。
尘生边将旧征袍:边防久无战事,搁置的征袍落满灰尘。
俊士居官,荣列鹓 鸿之序:鹓,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瑞鸟,比喻高贵的人。鹓鸿之序,鹓鸿群飞排列成行,很有次序。比喻朝臣上朝的队列。唐 高适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鹓鸿列霄汉,燕雀何翩翩。
忠臣报国,誓殚犬马之劳:旧时的臣仆把自己比作君王的犬马,甘愿终身效劳。唐 岑参《初至》: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