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13: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5 04:49
把子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演员的声誉,因刀枪断裂损坏而使一场好戏大倒胃口的事并不鲜见。当时的把子确实既不结实,也不美观。对这一现实,许寿昌并未像很多艺人那样听之任之,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把子易坏的现状。为此,他经常深入戏班、拜访演员,了解把子的使用情况,与演员一起分析把子易损的原因,并时常观看演出,掌握各类把子的受力情况,回来后不断加以改进。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实践,许寿昌制作把子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20世纪30年代,李兰亭请他做一对既结实、又顺手的双刀,许当时用竹制的刀身,虽然纵向拉张力很大,不易折断、但其横向拉张力很小,容易开裂,尤其是刀把处比较窄而易折断,这已是长期困扰把子界的老问题了。许寿昌与李兰亭经反复试制,最后采用将竹刀用火烤干刮平后,用骡、马皮包制的办法,使刀面的横向、纵向拉张力都明显提高,能经受很大的力也不易折断,刀面还很有弹性。对于刀把处易断的问题,他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采取在刀头与刀把接头处加竹芯的方法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他又潜心解决竹刀外观粗糙、缺乏美感的不足。他按照真刀的实样,采用水银搓锡粉的工艺,即先在刀面上刷几遍红土(相当于打腻子),使刀面逐渐平整,之后在上面搓锡粉,使刀面具有金属感,然后经搓珠压亮后,再上三遍水银。经以上工艺处理制作的刀,再也不是以往道具的感觉,已经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既结实耐用、又造型美观。李兰亭经试用后,大加赞赏。这件事很快传开,没几天,四小名旦之一李世芳的父亲、著名山西梆子演员李子健来求做一对只有一尺长的小双刀,许寿昌仍用上述工艺制作,做好后,李子健连演数场大获成功。此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不少戏班也都慕名前来订做把子,“把子许的名声逐渐叫响。以后,他又为叶盛章、李万春等名演员制作了称手的把子,为叶盛章做的宝剑、为李万春做的青龙偃月刀,历经60余载的风风雨雨、仍完好如初。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天津义盛戏衣庄的少掌柜王文甲约他去沈阳发展。1939年他们来到沈阳,在北市场开设老恒泰戏衣庄。当时在沈阳的名演员有曹艺斌、周少楼、张铁华、李万春、李少春等,许寿昌又有了用武之地。1948年,张云溪介绍他去了上海。上海解放后他又应张云溪之邀来到北京,“德昌号戏衣庄”做把子。1955年4月,德昌号戏衣庄与其他一些作坊组建了北京市盔头社、这也是全市剧装业第一个合作社。1960年,盔头社被下放到前门街道,成立了前门盔头社和天坛剧装厂。北京市盔头社于1972年1月被并入北京剧装厂,使剧装厂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行当最全的专业生产厂家,许寿昌在剧装厂把子车间当技术指导。1973年,61岁的许寿昌在剧装厂办理了退休手续,同时应剧装厂之聘担任把子车间技术顾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史戏恢复公演,许寿昌也迎来了他把子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当时历史戏剧装任务非常多,年轻人又不太懂,他老当益壮,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不厌其烦地传授技艺。还热情地为上海、天津、山东等地来取经的同行进行技术讲解。1981年5月23日,轻工业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剧装行业产品质量评比大会,北京剧装厂由许寿昌指导制作的单刀获单项评比第一名,为剧装厂夺得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贡献。晚年他仍对毕生从事的剧装事业情有独钟,努力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艺传给下一代,留给企业。1983年,许寿昌因病去世,享年71岁。他生前曾经连任崇文区第二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