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09: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3 08:49
重要更新:高利贷行为可能触及法律界限
随着2019年10月21日两高、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放贷行为的法律定性发生了变化。根据最新通知,放贷行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特别是对于职业放贷者和特定类型的放贷活动。
非法经营罪成为主要打击目标,特别是针对那些频繁靠放贷盈利的职业放贷者,以及利用套路贷和涉黑手法的放贷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百姓之间的短期、合理的借贷行为仍然不受此限制。然而,如果放贷者在两年内实施超过10次的放贷行为,并收取超过3%的年息,可能会被视为加重情节。
尽管放贷本身可能涉及法律风险,但催收行为的法律后果并未改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犯罪行为,甚至会影响非法经营罪的量刑。对于职业放贷行业来说,这个通知意味着其运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但在此之前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目前理解是不溯及既往的。如果在2019年10月21日前发放的贷款,在之后追偿,理论上不被视为犯罪,但只能要求归还本金。
原答案中提到的单一观点过于简单,实际上,高利贷是否构成犯罪,更多取决于其背后的动机、行为模式以及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许多高利贷的争议焦点在于暴力收贷,这往往触发了刑法中的相关条款。此外,使用金融机构资金进行放贷并从中谋利,可能会触犯高利转贷罪,这是专门针对此类行为的法律制裁。
个人资金自行放贷,虽然在民法上属于个人权利,但超出法律规定的年利率(单利24%以内是合法的,年利率36%以上则不受保护)时,借贷关系将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放贷者需谨慎行事,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