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来历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00: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7 16:56
传说中,诸葛亮访问东吴时,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以考验东吴的工艺水平。这座塔的设计非常复杂,特别是塔顶的铜葫芦,高达五丈,重达四千多斤。孙权为此感到非常棘手,焦虑不安。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能铸造铜葫芦的冶匠,但却缺乏制作铜葫芦模型的工匠。于是,孙权在城门张贴了招贤榜,悬赏寻找能人。一个月过去了,仍无人应征。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徘徊,得意地摇着他的鹅毛扇。
就在城门口,有三名摆摊的皮匠,他们相貌平凡,不识字,被人们戏称为“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故意难为东吴人,心中不服,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用剪鞋样的方法剪出了一个葫芦的形状,然后用牛皮缝制出了一个大葫芦模型。在浇铸铜水时,他们将皮葫芦埋在砂子里,成功浇铸出了铜葫芦。诸葛亮得知铜葫芦浇铸成功后,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对东吴刮目相看。这个“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为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这句俗语的含义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实际上,“皮匠”和“诸葛亮”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的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本的意思是,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然而,在流传过程中,“裨将”被误传为“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