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学界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08:51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6
在特殊的年代,我们必须要承受必须的损失。
你可以想象下,49年,我们国家刚刚建立,经过了百年战争和侵略的洗礼,那时候我们的国家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来施行国家的建设,所以,当时的政府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放在人民的精神建设上来。一个物质文明落后的社会也孕育不出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的时代来!
再者,类似于你所提到的要想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文学作品,那必须是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的,而这样的作品也是要有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有一定的思想上的解放,或者说突破。而在当时,三年大饥荒,天灾人祸,反动分子的滋扰,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我们都还没解决,我们凭什么要去争取那些让外国人称道的世界文学作品呢?一个政府的职能,它得首先对自己的人民负责。民以食为天,解决不了这个,中国人永远别去争强好胜!
所以,在我看来,那个时代出不了什么令世人惊叹的文学名著,这不能仅仅说是我们当时的政府,或者说国家的执政者的错,也要把目光投向那个年代的背景,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所需,这样才能作出比较理性,比较公允的判断!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的大部分的人民都可以过上了温饱不愁的生活,虽然不能说可以人人都像美国人那么的富裕,但是基本都已经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最了不起的事情了(因为从中国的封建社会至今,中国历代的王朝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像中国政府现在这样——为人民服务)。能使13亿的人口都有机会吃得上饭,吃得饱饭,那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现在,我们的执政者已经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今后中国的发展,我们都应该是很幸福的中国人!
现在,我们的政府推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们的民主制度,法规不断地得到完善,我相信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ps,后面的都是题外话,希望楼主不要见怪。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果觉得有异见的话,可以发信息给我一起探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4
的确如此,我大学本科读的中文。想起人们多曹禺的评价:你曾经是一片大海,现在(建国后--答者注)变成了一条小溪。不仅曹老,想想郭沫若和茅盾都写出了什么,他们解放前算是很有成就的大师或者接近大师级别的文人了,现在看来,解放后他们也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其他人更不用说了。钱钟书翻译毛泽东选集去了,沈从文研究中国服装史去了。至于“三红一创”,也只是“红色经典”而已,红色二字去掉,恐怕连作者自己也没这样的底气。说实在话,唯一勉强能拿出手的,我认为只有《创业史》第一部,略有《静静的顿河》的风采。可惜第二部之后就不堪入目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7
是啊 没什么大师大作 一个大师要接触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作品,可是现在的中国作家一般都不懂英语,看不了原版。想想林语堂,鲁迅什么的,都会拿手的外语,才会和世界接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5
49年到79年根本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作品???
看过《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作品吗?
那可是十七年文学大丰收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6
是啊 没什么大师大作 一个大师要接触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作品,可是现在的中国作家一般都不懂英语,看不了原版。想想林语堂,鲁迅什么的,都会拿手的外语,才会和世界接轨
回答者:delwhw - 千总 四级 6-24 20:01
并非如此。这不是实事求是。建国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看一部作品的好孬,要从这几个方面评判:一是作品的艺术,二是作品的思想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这样的标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02:29
并非所有的优秀作品都会被发表,这也正是楼主所说的“意识形态要求”,但是并不能说中国的文学在那段时期没有好的作品出现。
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文学界,应该泛指以创作为生的作家、记者等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代表的种种思潮,而并非是作品的一个集合概念。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放松了,但是市场经济也给人们带来了浮躁、拜金等等心态,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风向已经与开始与欧美国家的文学界慢慢靠拢。个人认为,文学界大体风格的趋同是今后的发展潮流。我们中国文学自己的东西很有可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