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崇祯遣散出宫的李自成的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结局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30 19: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23:36
我们讲到崇祯皇帝在上吊自杀前,为了延续皇家血脉,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打扮成普通老百姓命人,悄悄送出宫去。然后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后宫妃嫔和女儿,自己在眉山上吊自杀。
那么问题来了,被崇祯遣散出宫的三个儿子。他们的结局怎么样了呢?
他们实现了崇祯延续皇家血脉的目的了吗?今天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崇祯三个儿子的结局。据史料记载,崇祯共有七个儿子,其中四个儿子妖王只剩下太子,也就是长子朱慈烺定王三子朱慈炯。永王武子朱慈焕在北京城破崇祯上吊自杀的前一晚,崇祯命亲信太监将三个儿子护送逃出北京城,并且还下车。要求各地官员协助太子重振大明。但由于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的三个儿子并没有出北京城。
第二天,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城,负责护送的太监为了自保,将崇祯的三个儿子。献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大喜过望,并亲自审讯太子朱慈烺,令李自成没想到的是,虽然此时的朱慈烺家破国亡。
但他依然倔强有骨气,见到李自成不仅不下跪,甚至还反问李自成,你为什么不杀我?此时的李自成也是暗自佩服这个十六岁的王国太子。同时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度量,回答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不杀你,见李自成不杀自己。朱子朗当即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不可惊扰我大明祖宗陵墓。
第二礼葬我的父母。
第三,不可杀我大明百姓,李自成一一答应。
随后,便命人将崇祯的三个儿子收押监管。一六四四年农历四月底,李自成写崇祯的三个儿子攻打山海关,此时的李自成将以太子朱慈烺为要挟,让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结果李自成没想到的是,激战正酣,眼看吴三桂叫战败的时候,吴三桂突然打开了山海关,放了清军入关,李自成溃败。而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在这场战乱中趁机逃脱,此后也没有人知道崇祯的三个儿子去了哪里,直到清军占领了北京城,一日,驻守在北京城的多尔衮接到密报,说有一年轻人求见崇祯的岳父周奎想与住在周奎家中的长公主相认。
于是,多尔衮即刻命人,将该人控制,并从周逵和长公主的口中得知此人正是崇祯的长子。太子朱慈烺。反而恐怕此事有蹊跷,又派出原来明朝宫廷的宦官宫女前去辨认,得到的结果都是此人就是崇祯长子太子朱子朗。此时的清廷和多尔衮都慌了神,崇祯太子的出现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承认这就是真太子,那么。那么必然会有大批的明朝人士以太子为号召重新拥立明世。如果将太子杀掉,对志在统治中原的清廷来说。此举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反抗。
经过深思熟虑,多尔衮想出了一条毒计,他首先是误称这个太子为假太子,并将先前去辨认的宫女和太监全部杀掉。另外换了一批太监和宫女前去辨认。此时去辨认的是宫女和太监。眼看前一批因为说此人是真太子,被全部杀掉。纷纷改口说啊,此人是假太子多尔衮为了将朱四郎假太子的身份坐实,他找来一位年轻女子,称其为崇祯皇帝的元贵妃。前面的内容我们讲到啊袁贵妃在崇祯上吊前一晚就被崇祯亲手杀掉了。所以这位袁贵妃是假的,真的。原贵妃说,崇祯皇帝的真太子应该有虎牙,并且足下有志,而此人没有显然为假。于是杜尔衮命人以假冒前朝太子为名。将崇祯的长子朱慈烺收监,并于当年冬天斩太子。朱慈烺被多尔衮除展。
那么三子永王、朱慈焕,五子定王朱慈炯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曾经看到这样的情节,有一个叫杨启龙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反清复明,妄图推翻大清。结果却被康熙一网打尽。那么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焕从北京那场战乱中逃出来以后。辗转流落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沿途看到连连战争,对这个国家,对黎民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让他早已对推翻大清重建大明失去了兴趣。他只想安稳地平淡地过完此生,于是他最后来到山东汶上县,隐姓埋名,做起了私塾的教书先生。康熙继位以后,曾下诏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结果朱慈焕没有接受康熙的好意,依然做起自己的教书先生。聊赌余生。却不料在一七零六年,浙江有个叫做念医和尚的人,偶然得知朱三太子朱慈焕尚在人世。便就打着他的旗号,在大岚山启事,朱慈焕闻讯大惊,急忙逃亡。
两年后,七十五岁的朱慈焕被清军抓捕。对于朱三太子,朱慈焕。官员们都不敢擅作主张,于是上报至康熙皇帝。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康熙也并没有按照他的圣旨中说的那样,他找到了明朝后裔,要授予他们官职。反倒是玩儿起了多尔衮的伎俩,说这个朱三太子也是假扮的。朱三太子下令将朱子换一家处死。崇祯的三个儿子,此时已经有两个儿子都被清军抓捕并全部处死。那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崇祯的五子定王朱子炅呢?相比于朱慈烺、朱慈焕、朱慈炯的结局最好。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定王朱慈炯从北京逃脱以后,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东林党人邹元标的儿子邹之麟,我们都知道啊,东林党人是明朝的私人官僚集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皇权。对于崇祯的五子定王,朱慈炯自然也极力维护。于是在邹之麟的掩护下,朱慈炯辗转来到贵州遵义,并化名为邹启贵。孔子定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