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非嫡子但有才能的庶子也能立为太子 比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09:0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15:46
古代原则是立长不立忧,立嫡长子不立庶。原因就是立嫡子可以拉拢嫡子背后的政治集团。 但是明朝为了防止后宫外戚参政,索性多立没啥背景的民间皇后。
至于你说立长子、立嫡子的问题。
第一,实在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在当时敢直接废长立幼,大臣们绝对不敢的! 他们敢于在这个事情上以死相逼的! 你看看万历那几十年的争国本事件弄得,4个首辅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下课,多少臣下被充军降职的。万历其他几个儿子我不知道,但是朱常洛是不错的人,在位一个月就扭转朝政,任用官员。其实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可惜死了。
第二,明朝皇帝生育能力有点问题,儿子本来就比较少,很多人死的也早。 你说的明英宗那个,你不立明英宗立谁呢 ?? 明英宗他爸爸30多就死了,明英宗当时是长子才9岁,难道立更小的朱祁钰??
第三,朱允炆的问题,能不能干咱们都不清楚,这是后面史书上说的。也说不定他是一个比较能干的政治家,但被能打的叔叔推翻了呢。 不过我也觉得直接立皇太孙确实是欠考虑。
第四,立天启的问题,1621年的时候天启17岁, 崇祯当时才11岁。 总不能直接立11岁的吧,11岁也看不出个啥啊。
所以说,明朝的皇位继承是和明朝的诸多制度有关的。 比如藩王分封制度,藩王成年就要去地方就藩,京师只能留下一个皇太子。 还有,明朝为了防止后宫外戚掌权,后期很多皇后都来自民间。所以基本不存在什么嫡子的问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15:43
那我想知道,如果历史还在发展之中,你做为当事人怎么看出哪个皇子更有能力,更贤明呢?有人守成,有人进取,哪一种皇子更应该继承皇位呢?汉代文帝景帝守成,为汉武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外不断和亲,世人皆以之为耻。汉武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对北方少数民族形成局部优势的时期,国威浩荡,但却打空了国家,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隋炀帝继位前也是谨小慎微的,而且多有战功,也很会讨好人,深得文帝夫妻喜爱,而继位后却好大喜功,暴虐淫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世人多以人杨勇继位会好一些,但谁又知道杨勇就好呢?周公流言日,王莽未篡时,试问,在历史还没发生之时,你怎么判断贤愚呢?
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效的,对王朝的延续是最有效的,否则,王朝即便不会在对外的战争中灭亡,也会亡于诸子的皇权之争
真正合格的皇帝能看出来?什么叫真正合格?能看出来的未必能治世,能治世的未必能看出来,如果他能看出来却不能治世,他是选一个能看出来下一代是否合格的帝王呢,还是选个能治世的帝王呢?如果都选下一代能看出来更下一代是否合格的帝王,什么时候才能治世呢?等不到治世的帝王出现,王朝就灭亡了吧!又能看出来又能治世的帝王,且不说帝王总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人,就算民主制,全国推选,又能怎样呢?别说希特勒不是民选产生的?民选的不说,经过长期斗争的都做不到,比如毛主席,更何谈一个长期养尊处优,根本就没经历过风雨的封建帝王了(除开国外)
嫡长制确实有他的问题,但你不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再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前(民选制),嫡长制就是最好的
事实上,嫡长子制也更有利于挑选有才能的皇子,如果皇子间公平竞争的话,或许才能高些的会被选出,但中间或许偶然因素多些。而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其他皇子明确知道自己无有希望,但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特别是面对皇权之时,有放弃的,首先从胆量上就是不行的,有失败的,至少也是有野心的,如果成功,那一定是能力非常非常突出的,如李世民,赵光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15:42
首先,明朝之所以实行嫡长子世袭制是因为它立国的根本是以儒家理论为依托,以三代古法杂以汉唐宋元典则为历史依据。所以明代实行嫡长子世袭制。
第二,不错,嫡长子世袭制是有很多弊端,诸如您所举的那些例子。但是,嫡长子世袭制在当时看来却是最公平的一种继位方法。因为如果立贤不仅于古礼无据而且极容易引起皇子之间的斗争,群臣会进行投机导致官僚群体分裂。万历年间,争国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清代康熙年间几位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导致的皇族争斗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
第三,明朝的政治体制是三元的,即,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势力,以内阁首辅为首的顾问班子和以六部为首的外朝官僚集团,三者互相制约,另外,明代言官气势煊赫,这些虽然会引起掣肘,但是也可以杜绝皇权的滥用。
另外,就朱允文之利来说,不立他还能立谁?立永乐?那么秦王和晋王怎么办?他俩可都是燕王的哥哥呀,而且还是嫡出,那么立贤,难道燕王就是最贤明的吗?朱元璋24个儿子里面,周王也能带兵打仗,蜀王学富五车,宁王带甲十万。
所以,不立长就无法很好的选择后继之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15:50
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当然要遵循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位制度,事实上这种制度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皇子争储的纷争,因为太子自打一生下来就是定妥的,祖宗成法俱在,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有弊的一面就是选择的面很窄,只有唯一的人选。
其实这倒是没什么,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做皇帝的料,太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都可以着重的后天培养。通过帝师的引导加上皇帝的培养,往往会出现很多聪明神武的帝王。比如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包括神宗朱翊钧。
主要就是确定太子之后,加大力度进行后天培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9 15:46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嫡长子继位制”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楼长可以百度一下“宗法制”。
封建华夏五千年一直都在沿袭“宗法制”,里面主要规定就是嫡长子继承父辈绝大部分遗产,无论王宫贵胄,贩夫走卒都有这个意识,这的确有很大的局限性,立嫡还是立贤一直是皇帝纠结的问题。
而且“贤”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才能衡量的标准也有很多,“木匠皇帝”木工一绝,算不算有才?
因为“宗法制”的存在,皇帝家嫡长子一般出生就是太子,而“废立太子”的事情在古代是关乎国体的,一个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王朝甚至土崩瓦解。(比如秦末和隋末的农民起义口号中都有关于这类的言论,这些事件也往往成为史官规劝皇帝的谏言)所以一般太子没有什么大错,皇帝是找不到借口行废立之事的,即使强行废立,百官也会群起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