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8 16: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9:05
一、光的相干性
同一点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光,再使这两束光经过不同路程后,在空间某一点相交,如果能满足三个条件:①频率相同,②振动方向相同,③位相相同或位相差固定,便在交点上产生干涉,形成相长增强,或相消减弱的明暗相间干涉条纹。产生干涉作用的光波称为相干波。
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R=nλ,即位相差为2π的整数倍(Δθ=n·2π)时,干涉结果加强,形成明亮条纹,如图5-5A;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R=(2n+1)λ 2,即位相差为π的奇数倍(Δθ=(2n+1)π)时,干涉结果为减弱或抵消,形成黑暗条纹,如图5-5B。
图5-5 两束光波干涉示意图
二、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干涉现象
若矿片不处在消光位时,则发生干涉现象,若在白光透射下,则产生干涉色。当非均质体矿片上的光率体椭圆半径K1、K2与上、下偏光的振动方向AA、PP斜交时,由下偏光镜透出的振动方向与PP平行的偏光,它的振幅为K,进入矿片后,则发生双折射,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两种偏光为K1、K2,由于K1和K2的折射率不等,在矿片中传播速度就不同。假设,即K1为慢光,K2为快光,在通过矿片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光程差(R)。当K1、K2先后透出矿片后,二者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因而它们在到达上偏光镜之前,其光程差保持不变。
由于K1和K2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镜振动方向斜交,当K1、K2先后进入上偏光镜时,必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再度分解成四种偏光(图5-6B),K1分解成K1′和K1″,K2分解成K2′和K2″,其中K1″、K2″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垂直,不能透出上偏光镜,可以不予考虑;而K1′、K2′的振动方向平行于AA,可以透出上偏光镜。
光波在正交偏光镜间发生干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要有相同的频率;②要有固定的光程差;③需在同一平面内振动。
图5-6 矿片上光率体椭圆半径与AA、PP斜交时,偏光通过矿片及到达上偏光镜的分解情况
透出上偏光镜后的K1′、K2′两种偏光具有以下特征:
(1)K1′、K2′由同一偏光束经过两次分解而成,故它们的频率相同。
1)PP→矿片,由下偏光镜振动方向分解至光率体轴;
2)矿片→AA,由光率体轴上的振动方向分解至上偏光镜。两束偏光由于折射率不同,速度值不同,在通过矿片后会产生光程差。
(2)K1′、K2′之间有固定的光程差(由K1、K2继承的光程差)。
(3)K1′、K2′在同一平面内(平行AA)振动。
因此,K1、K2两种偏光具备了光波发生干涉的三个必备条件,必将发生干涉作用,而干涉结果取决于K1′、K2′两种偏光之间的光程差。
为什么取走上偏光镜后,就看不见干涉色?这是因为单偏光镜下两束光不发生相互干涉,是因为它们的振动方向总是互相垂直,只有同频率和固定的光程差,而无平面振动。
由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从下偏光镜入射的偏光透过矿片及上偏光镜后,经过两次分解,改变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90°,而使K1′和K2′两束偏光位相差为180°,即半波长的位相差(或光程差),因而两束相干波的相互叠加或是相互抵消的情况,恰与物理学上光的干涉效应的加强、减弱现象相反。
图5-7 单色光波通过正交偏光镜间非均质体矿片的干涉情况示意图
如果用单色光做光源,假设其波长为λ,当这种偏光的光程差等于该单色光半波长的偶数倍时,K1′、K2′振动方向相反,振幅相等,干涉结果是二者互相抵消而变黑暗(图 5-7A);若光程差 R正好是该单色光半波长的奇数倍时,K1′、K2′的干涉结果是互相叠加,其亮度增强(图5-7B)。假设其光程差正好介于二者之间,K1′、K2′干涉结果是其亮度介于黑暗和最亮之间。
现用图5-7和图5-8说明K1′、K2′两种偏光的干涉情况,图5-7为立体图,图5-8为图5-7对应的偏光矢量分解平面图。
图5-7与图5-8表示由下偏光镜透出的振动方向与PP平行的单色偏光,它的振幅为K,进入矿片后发生双折射,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偏光为K1、K2(图5-7A中矿片底面上OK1,OK2,图5-8中的K1、K2)。由于K1、K2的折射率不等,NK>NK,在矿片中传播速度不同(K1为慢光,K2为快光),这两种偏光在通过矿片过程中产生一个波长的光程差(相当于R=2n1 2λ)。当K1、K2先后透出矿片,在矿片顶部,二者振动位相相同(图5-7A矿片顶面的箭头方向与图5-8A(3)),这两种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因而它们在到达上偏光镜之前,其光程差保持不变。当它们先后到达上偏光镜时,仍保持原来的振动位相(图5-7A上偏光镜底面的箭头方向及图5-8A(4))。
图5-8 非均质体除垂直光轴以外的矿片,在正交偏光镜间的偏光分解平面图
由于K1、K2的方向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斜交,它们再度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成四种偏光,K1分解成K1′、K1″,K2分解成K2′、K2″,其中K1″、K2″与AA垂直,不能透出上偏光镜,不予考虑。而K1′、K2′的振动方向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平行,可以透出上偏光镜,而且K1′、K2′两种偏光的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反(图5-7A及图5-8A(4))干涉结果是两者互相抵消而变暗。
图5-7B与图5-8B表示K1、K2两种偏光,在通过矿片过程中产生半个波长的光程差(相当于,它们先后透出矿片,在矿片顶面上,二者振动位相相反(图5-7B矿片顶面箭头方向及图5-8B(3))。进入上偏光镜时,由于K1、K2与AA斜交,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成K1′、K2′,其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图5-7B及图5-8B(4))。干涉结果是两者相长加强,而变亮。
由上可知,干涉结果主要取决于光程差,故应进一步了解影响光程差的因素。
三、光程差(R)(Optical path difference)
光通过矿片中的晶体时,发生双折射形成快光与慢光,当慢光离开矿片时,快光已在空气中进行了一段距离,并在它们到达上偏光镜前保持不变,这段距离称光程差。光程差(R)等于矿片厚度(d)乘以双折射率(Ng-Np),即R=d(Ng-Np),证明如下:
(1)当慢光离开矿片时,快光已在空气中传播了一段时间(tg-tp)。
(2)当慢光K1离开矿片时,快光K2已经在空气中进行了一段距离R,称为光程差。当快、慢光都进入空气时,两者传播速度相等,但慢光比快光始终落后一段距离Vo(tg-tp),所以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3)设快光和慢光在晶体中传播速度分别为Vp和Vg,则通过薄片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4)将(3)代入(2)得: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5)根据折射率定义: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6)将(5)式代入(4)式便可得出光程差(R)等于矿片厚度(d)乘以双折射率: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由此可见,光程差与薄片厚度和双折射率成正比,而双折射率又与矿物性质及切面方向有关。因此,影响光程差大小的因素有:矿物性质、切面方向和矿片厚度,这三个因素必须综合考虑。特别应当注意:同一种矿物,不同方向切面的双折射率也不同,平行光轴或者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双折射率最大;垂直光轴切面的双折射率为零;其他方向切面的双折射率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不同矿物的最大双折射率不同,如石英:Ne=1.553,No=1.544,ΔN=0.009;方解石:No=1.658,Ne=1.486,ΔN=0.172。
此外,矿片干涉结果的明亮程度,还与透出偏光镜的两种偏光K1′、K2′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亮度越强。在两个消光位之间45°处达到光的最大强度,即当矿物上光率体半径与AA、PP成45°夹角时,K1′、K2′振幅最大,矿片最亮,这时的矿片位置称45°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