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30 00: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6 19:16
这几句大意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
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
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就坚决地干下去。他的话具有反“天命”的唯物主义因索,充满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显示了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
扩展资料:
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少数名族政权威胁等。因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人,为了摆脱危机,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最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通过王安石变法,政府的财政收人大为增加,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在全国范围清丈征税田一半以上,查出大量漏田。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武器有所改善,对西夏作战取得一些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是,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安石变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6 19:15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这句话出自修于元末的《宋史 王安石列传》。
“三不足”论跟宋朝改革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注)。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由拥有大批土地的官员,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
“三不足”论是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这几句话就是针对这种攻击而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6 19:13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王安石看到北宋当时社会政治的严重弊端,提出了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但是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他们鼓吹“天命”论,宣扬天象的变异是对人的惩罚,借口祖宗定下的成规不可更改,煽动人们反对改革。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参考资料:王安石——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6 19:13
释义: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王安石认为,不畏天变并不是说人道、人事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可以对天变不在乎,而只是说,天变不是政治行为所造成的,对天变本身要认真对待,修人事以消除天灾。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天变亦要畏惧,不畏惧是不对的。
祖宗之法应当效法,但效法不等于硬搬;制定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天下安宁,民富国强,为达到此目的,历代王朝都要根据当时的国势民情确立制度,而对前代法律有所更改。
扩展资料
“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6 19:10
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解读: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扩展资料
王安石人物评价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
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余英时: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