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8 1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00:49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晓安说教育
曾经因为创作了《舒克与贝塔》、《皮皮鲁与鲁西西》等作品而闻名全国的郑渊洁,最近又火了。他这次火的原因,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竟然是因为他在回复粉丝的问题时过于幽默,答案过于精彩。也因此,有一大波网友都纷纷赶去留言。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个比较有趣的回答。
1.作业写不完,可能是老师不自信
有网友问,为什么老师总是喜欢布置那么多的作业,写也写不完。
郑渊洁的回答既风趣又深刻,他先表示同情,认为有的老师是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没有自信,所以会通过布置海量作业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同时又点出,真正优秀的教师只留适量作业,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就对这些知识记忆深刻,永世不忘。
看似是在吐槽老师留作业,其实是在跟学生讲,要注意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上如果都掌握了,做起作业来就事半功倍,作业也能很快完成。
2.阅人无数的郑渊洁,关于这件事也很难不被骗
不要以为郑渊洁只知道写作,对于明星他也不陌生。比如网友说,自己是王一博的女朋友,只有自己一个,让郑渊洁不要被骗了。
郑渊洁就回答说,阅人无数的自己,在这件事上不被骗,难度蛮大的。这也是非常风趣了。
还有网友说自己是黄景瑜的老婆,许魏洲的老公,郑渊洁也幽默地回答,感觉好像《聊斋》的事情。
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不了解的明星,他没有说这个是谁,也没有说自己年龄大了不追星,而是跟网友一样,用自嘲、玩笑的语气聊天,既不尴尬又不失风趣。
3.网友:我不想结婚,郑渊洁:这是民法典赋予的权利
面对网友表示自己不想结婚,郑渊洁也没有长篇大论说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告诉对方,这是民法典赋予的权利。像朋友一样开玩笑,说明了这是对方自己的权利,仿佛在说“可以啊,随你吧”。
4.关于父母教育的“郑式”回答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却对子女的错误无限放大?
郑渊洁以父母其实也缺乏自信来回答网友,其实意在让彼此能相互理解,真是暖心得很。
5.父母的骂,有时候是爱的表现
有网友表示很委屈,自己晚上补作业补到很晚,很辛苦,为什么还要被父母骂?
郑渊洁先是给出了共情,表示确实有因为做完作业还被父母骂的。然后又方向一转,说网友的情况一定是父母因为爱他,认为写作业效率低影响了睡眠,瞬间让网友觉得父母虽然在骂自己,但其实是在爱自己。
6.玩手机,还是在“梦里玩”吧
网友问,晚上如何在父母不发现的情况下玩手机,郑渊洁一句“梦里玩”,告诉网友在玩手机的事情上,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好好睡觉才是乖宝宝。
郑渊洁的回答让很多网友不禁感叹,纷纷表示他还是那个温暖人心的童话大王。也有不少网友高呼,想要郑渊洁一样的同款父母。
但是,也有人表示郑渊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自己的孩子,当然不紧张了。要是他自己的孩子,他也会跟一般的父母一样,表现得很严厉。
但事实上,还真不是。郑渊洁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但是他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却一点也不一样。
郑渊洁的儿子叫郑亚旗。从小,他就让孩子对他直呼其名,他对儿子也是直呼其名。在儿子小学毕业后,他更是采取了定制教育,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教授孩子的知识包括了法制、创新与怀疑、哲学、艺术、金融,以及数理化、 历史 、地理等,非常全面,而且18岁以后他就开始让孩子自食其力。在这种定制教育之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已经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了。
而对女儿郑亚飞的教育,却有所不同。因为有了教 育儿 子的成功经验,他想如法炮制用到女儿身上,却发现未能如愿,女儿更愿意按部就班地上学。
于是,根据女儿的喜好,郑渊洁最后让女儿按照现有的教育体制正常上学,但是女儿上学后,他从不对女儿的成绩做任何要求。所以,虽然郑亚飞接受了应试教育,但是从不用担心学习成绩不好会被父母批评。
郑渊洁对女儿的教育也很成功,他的女儿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可以说,郑渊洁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了。
其实,从郑渊洁对子女的教育可以看出,教育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你也想要像郑渊洁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必然也要像郑渊洁一样,做到下面两点。
1、尊重孩子的特质,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们常见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绝对的、强制的教育。孩子并没有选择权,父母才是最终做出决定的那个人。所以,很多孩子会表现得叛逆,或者成绩平平。哪怕学习成绩好,有时候也并非是自己喜欢,而是为了父母学习。
甚至选择一些特长爱好的时候,也不能自己做出选择,而是父母认为有用才有得选择。如果孩子喜欢,但是父母觉得没有用,也不会赞成孩子去学。
这就与郑渊洁的做法完全相反。
但其实,家长更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特质,如此才能做到最大收益化。孩子喜欢学,愿意学,才能够提高成绩。
2、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心声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要做到绝对的服从,父母的决定是不可推翻的。但实际上人无完人,父母的做法有时候也并非就完全正确,孩子也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更应该跟孩子平等对话,而不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来安排孩子的人生。
总的来说,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