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摘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4 18: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06:50
偶然在微博看到一个博主推荐这本书,于是我种草了。读了几天,还没读完。
以下是本书的部分摘抄: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童年发生的一件不好的事,表面上看对一个人没有影响,但实际上却已经进入了他的潜意识,不知道哪一天会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2.共依存的定义泛化了,也包括了对有强迫、成瘾、虐待或过度依赖行为的人施以援手或承担责任并为此做出牺牲的所有人。
(第一次听到“共依存”这个概念,大概类似于自我牺牲的人格吧!)
3.圆满离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就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离婚是最健康的举措,还是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希望孩子不要成为父母婚姻破裂的牺牲品,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4.孩子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们的错。父母离异的孩子尤其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的父母会强化孩子不被关爱的感觉,继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而受伤的孩子将会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着镣铐一般。
5.“空巢综合征”(孩子离家后父母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种失落感)
6.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我们知道其中的规则,也知道会出现些什么状况。
7.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
8.记住,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9.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