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谈谈宫廷工艺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别和联系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4 01:4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02:42
明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1明代的工艺美术,可以看出它已具备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的多种特点.完整、庄重、敦厚、大方、明快、宏健,而又富于装饰美2这已是东方工艺美术的完备时期。3同时,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的分化已明显形成两大系,并表现才出各不相同的创作特点和审美情趣4在装饰中,吉祥图案的广泛应用,也成为此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元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色?
元代蒙古贵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期间里,并没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总的来看,这时期的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蒙古贵族的游牧民族文化;二是汉族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另外,由于版图的扩展和中外的交往,还出现一部分传来的并未消化的外来文化。但是作为文化之一的工艺美术,其代表时代风貌的是一种豪放、疏野的特色。工艺美术的造型庞大,器形的简略,色彩的艳丽,放映了游牧民族的雄健粗犷的审美要求和生活需要。采棉的推广,工艺技术的交融和发展,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
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1、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而六朝则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 一个题材往往用几十块砖或几百块砖组成.这种大型画像砖, 不 仅在整体设计上,而且在生产上都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没有高度的工艺水平,是制作不出的题材内容的发展.六朝画像砖除了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奇禽瑞兽等题材外, 还表现了圣贤高士, 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除动物纹外, 莲花卷草、山石树木、都有较重要的地位。
六朝画像砖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形象,并多为浅浮雕效果。
它不同 于汉代的古拙质朴,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论述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
1、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周代: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 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律美。
特点: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则多用作礼器或纪念的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 比如歌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等记事祭祀类。
简述宋代的时代特色?
1、宋代崇 尚理学,所以是一个重理性的时代。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 它具有内蕴恬淡,雅洁的特点, 赋予理性的美。在造型上端庄大方,令人寻味;色调多用冷色, 青、绿、褐、黑等, 有宁静感;装饰常采用富于理性的规则几何纹,更多的是素朴无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因而也是个文治的时代。文学艺术的发达,强烈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的生产也渐渐走向商品化。在制作中考虑大量生产,并力求降低成本, 以扩大工艺美术的社会效能, 在这一点上,宋代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简述唐代工艺美术风格
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唐代起,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六朝以来的那种古朴特色,而是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有:(1)人的意识的解放(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4)装饰技法的应用。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早期清秀、工整,受传统图案影响,中期(盛唐)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称和对比,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朴。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金银错:
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鎏金:
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失蜡法:
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赋泥注入铜液,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暗纹陶:
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
虹管灯
如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塑造出一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的十分自然
夹贮:
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透光镜
在汉代铜镜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铜镜,即所谓的透光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铜镜外形和普通透镜一样,并不是真正透光多子盒,即多件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形态的小盒,即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
唬季子白盘
根据盘内铭文的内容,我们可知这个盘是周代的一件大器,它是虎季子白奉命征伐有功时被封赏的纪念性物品,取名为虎季子白盘。它长约82厘米,宽约82.7厘米,高约41.3厘米。周身是环带纹,是周代典型的青铜装饰花纹,这也是目前所见最久的铜盘,有铭文刻字,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顾秀
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其住地为露香园,所以又称为“露香园绣”。这种画绣并非如实模拟原作,而是结合刺绣的特点,富有装饰效果。顾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作品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
秘色器
以青瓷为主。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白陶
(1)归奴隶主所有(2)造型与装饰与青铜器相仿
(3)用高岭土制成
釉陶用高岭土制胎,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学术界把这种釉陶,又称为原始瓷器
缂丝
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品,织纬线时,留下要补织图画的地方,然后用各种颜色线补上,织出后好象是刻出的图画,也叫刻丝!
唐三彩
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它经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忍冬纹
称卷草。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即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分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双叶;有 两叶顺向、两叶相背。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代,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金缕玉衣
又称“玉押”或玉匣“,是为汉代高级贵族死后特制的葬服。玉衣的形制头部为一套,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象,上衣的前胸、后背、两袖都是分开的,裤的两腿分开,手呈五指形,脚作鞋靴状。窦绾的金缕玉衣是女式玉前衣,与刘胜所穿的略有不同。刘胜的玉衣全部使用金丝编缀。窦绾玉衣的前胸和后背玉片比较大,而且是用丝带连结而成的。其他比粉才有金丝编缀。
釉里红:
以红铜料在胎上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
钠石失
可能是波斯语派译而来,指的是一种加金的丝织物,以金线纹织成的金锦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hotpopman/blog/item/7a6f34c7ed8db8dcd000603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02:42
我想民间的可能是用料普通一点~~~不知道对不对~~~没有读过工艺美术史~~~有资料推荐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0 02:42
三代青铜器的比较
青铜器
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鼎
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但也有成方体四足的方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
鼎腹渐渐变浅,底略平,最大腹径在底部。西周后期的鼎,腹体近半圆形,圜底,敞口,两耳渐向外张,鼎足由柱状变为马蹄形。 鼎腹多为宽而浅,立耳,微向外张,马蹄足。春秋晚期至战国,鼎多有盖。这是一种新式样。
鬲(li) 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为空足,它的器形的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向横宽式发展。 西周后期的鬲体由纵深式演变为横宽式。 特点是平沿口,无耳,还逐渐变矮,这大约和灶的改进有关
甗(yan) 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俩个组成部分,上部为 ,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以盛水的。之间还有一层有空的铜片,叫做箅,以透过蒸汽。 西周的甗口微移,腰间有铜 ,其它无大变化。 造型以商周的 、鬲合体,改为分体,即 合鬲进行分铸,即便于制作,也便于使用
簋(gui) 是用于盛黍稷等食物的,等于现在的碗。其造型为最早为碗形圈足,以后才有耳有盖 西周的后期,簋的样式除有双耳之外,一般都加盖。有的还有圈足上再加三足,考古学家称之为“圈三足式” 簋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圆于方的对比。
觚(gu) 饮酒器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口成喇叭花装,造型十分优美。 西周前期于商代同后期即已淘汰,产生一种近于杯的造型,并为它所代替。
觯(zhi) 饮酒器,圆腹,敞口,圆足,像一种小瓶。 西周后期已绝迹。
壶 盛酒浆用,商代的壶,圆腹,贯耳,圈足,腹的最大直径在壶体的下部。 西周早期,壶体修长,有贯耳。西周后期,流行圈顶式盖,耳为活环耳。 壶在春秋战国时期较多,一般壶体最大直径在壶的中部。
鉴 是一种水器,形如现代的盆。 战国时期的大型铸品。和钟、鼎、壶四器并称,除作为实用的器皿,也有作为嫁具。
豆 铜豆始于西周,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以盛黍稷 等调味的。 此时期的豆,把手细而高,便于取拿。并增加了盖,盖翻置时可当盘使用,大大提高了使用性。
簠(fu) 约始于西周后期,它仿于竹器,戎腹侧视呈斜边菱形状,是盛稻梁的。 在菱形斜壁体的中间,增加了直壁,扩大了容量。
盘 盥(guan)洗时盛水的用器,口大腹浅。古人在宴饮祭祀时洗手用的。 在战国后期已演变为无足无耳,成为汉洗的前身。
敦 盛黍稷的食器,是战国时期新创的以个品。由俩个半圆组成合之为一球。敦的三足和盖的三纽也都是圆形。
爵 是饮酒和温酒的器皿,它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是为了便于取用。腹下有三足,用以温酒。早期为圈足,并有透孔,以后为三足。腹的变化早期为平底,以后变为圜底,以扩大盛酒的容量。 西周前期尚有制作,式样于商代后期相同,到西周后期即消失。
斝(jia) 温酒器。其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和尾,因此不便饮用,而容量则较爵为大。 在周代就少见了
角 其形状和爵相似,但无柱。前流和后尾都成尖状。角原系兽角制成后仿为铜器。
盨(xu) 西周新创的食器,介于簋和簠之间,方而圆角。
卣(you) 盛酒器,有提梁,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盛器。它和壶一样,只是壶用贯耳,卣用提梁。
罍(lei) 盛酒或盛水的。罍有方形和圆形俩种,大体上方形罍只流行于商代。
觥(gong) 即是饮酒器又是盛水器,因觥最早用兕(si)牛角制成,后来才用铜制。故又称“兕觥”。觥容量较大,故可多饮。觥腹椭圆,圈足,有流和扳手,盖作兽头形,是一种象生的器皿。
盉(he) 是温酒和调酒的器皿。有三足或四足,可以在火上温酒。为了调和酒的浓度,又可作调酒器。商代早期的盉有的流立在顶上,款足,可以增加容量,扩大受火面积。
尊 是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斗,勺合用。也有用作青铜礼器的共称。
彝 作成鸟兽形的盛酒器。用途是在祭祀时不饮而浇于地的一种酒器。 彝有方形称为方彝,不用灌祭用,和壶尊相同。
匜(yi) 水器中新增的品种,是注水的器皿,如同现在的飘。它四足一鋬,有流,以后由有足变为无足,它常和盘组合在一起,古人常在宴饮祭祀时用来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