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7 08: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5:41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势 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亲交好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5:37
苏洵的,这个不能传给儿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5:39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追问亲,看清标题好不好,不要用苏洵的来糊弄我要的是【苏辙】的。0|评论求助知友lysedel |来自团队成功在于奋斗 |十三级采纳率67%擅长领域:教育/科学小说东莞市语言学高考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5条检举|12 分钟前南纬十度| 四级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5:41
帮助懒汉是我们贴吧不应开拓的业务,这孩子没出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5:39
一、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介词)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把) 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 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连词)
7、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动词)
2、与战胜而得者(和。介词)
[1]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
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1.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1]三、成语 如弃草芥:
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1]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二、省略句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至丹以荆卿为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6. 邯郸为郡
7.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8.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三、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四、判断句
1.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五、定语后置句
1.苟以天下之大[1]五、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
义:坚持(施行)正义 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 月:每月 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
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
速:招致 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取自下策 名词作动词[1]六、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4.暴霜露
通曝:冒着 [1]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假...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 1.而
...词类活用 实词虚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义辨析 难字读音...
(1) 秦以攻取之外:之:助词,表限制,不译。(2)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 其实百倍: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的实际。今义:实际上。(4) 诸侯之所亡:亡:丧失,丢失。(5) 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6) 固不在战矣:固...
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1)暴霜露 (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六国论的文化常识有哪些?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繁í与嬴yíng洎jì谗言chǎn胜负之数shù 三、通假字 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四、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内容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文虚词数量并不多,主要有之、也、而、其、等。一般出现频率很高,用法比较复杂,考试一般只要求对用法进行区别。
六国论通假字
4、是通假字,同“曝”译为“曝露”。5、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二字音 贿赂huìlù获邑yì厥jué暴霜露pù荆棘jīngjí草芥jiè安寝qǐn弥。6、tǎng 通“倘”如果。7、1 秦以攻取之外...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精编
《六国论》优质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体系
(苏沟《六国论》)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
如何学好文言虚词,我总是搞不清楚表顺承、因果、修饰以及什么助词、取独...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1.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