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0 19: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2:42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于1963年创作一篇散文。原题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课本后改为此题。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的第16篇课文。
此文是一篇描写云南的歌会风俗的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歌会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亦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挚爱。全文用语淳朴,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传情,令人回味无穷。
片段: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8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9、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过节和观灯》,该文写于1963年。原文由三篇小文章组成,课文所选部分来自第二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后编入课本有所删改,《云南的歌会》这一题目亦为课本编者所加。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论哪个民族都能歌善舞。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歌舞,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比较了解。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压力很大,内心紧张,甚至一度想自杀。他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在馆里鉴定、收藏文物,当展览会的解说员。
1963年的沈从文,已近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正在半百之年,但他的心仍在写作上!没办法公开地写,他就只能在心底里暗暗回味,偶或透露于文字的,书信日记之外,还有就是写于1957年的《新湘行记》《湘西民族的艺术》以及这一篇《过节和观灯》。
所以该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云南的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