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中女学生的象征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3: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42
女学生的象征意义是:知识分子对于传统制度的反抗与挣扎。
1、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 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 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
2、“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 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 女学生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 它代表了充分自由与平 等的生存方式。
3、《萧萧》简介
本书为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本书沿着这条温情脉脉的情感细流,在忆往里捕捉都市人生中无从寻觅的静谧与宁和,面对孤独并进而坚守,深化了沈从文敏感的体悟力,并进而凝炼成一种自觉的人生探索。《牛》、《菜园》以及同期的《柏子》、《阿金》等小说,显示出沈从文从早期乡土追忆的印象式书写向现实主义深入刻画的转变。不同的故事重复一个相同话题——偶然事变完全改变生命进程,由此萌芽了沈从文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偶然、必然的思考,起始于他的早期创作,并一直延伸到他成熟期的创作。面对偶然的不同人物,层出不穷地散见在作者的文学世界里,他们既无法更改过去也不能把握未来,生命堕入注定的悲剧。
注: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42
希望能帮助到你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一个纯朴的农民之家,在他功成名就后更是以农民作家自称,丝毫不忘本。在他的眼里,乡间小路充满了太多的喜悦色彩与宁静朴实。这点在他的散文小说中多次表现出来。“萧萧”是比较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故事里,湘女萧萧下嫁仅三岁的丈夫,成为了她娘家的童养媳,虽然貌似寄人篱下,萧萧宛如家庭中的一份子,劳务,家务,毫不含糊。然而,原始的召唤,与本性的迷茫,使萧萧迷失了自己,最终沦落为人妇。然后对传统贞操方面一片空白的萧萧丝毫无感觉,更不在意,只是最初对身体所发生改变的惶恐逐渐加深,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萧萧毕竟是个女孩。即使她的身体已不再清白,。对生命的渴望压倒了她那微薄的传统思想礼德,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让她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纸是保不住火的。当萧萧的情况最终被发现后婆家竟然手足无措。按道理,是要落井下石的,可是,纯朴憨厚们的农村人民们会如此狠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当他们被这件事件弄得鸡飞狗跳时,“各按本分乱了下去”。似乎这些繁杂都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当最后萧萧成功分分出一个胖小子后,婆家按照传统的规矩,洗尘,拜神,接受了这位外来者。
在外人看来无法接受的事实,在往往被认为最保守最封建的乡村人眼中竟变得如此平常。淳朴的人性在封建礼仪的恶狠狠地冲撞下,纹丝不动,一场有惊无险。因此,通过这一系列事情,沈从文描述出了人性的胜利。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女学生。当时在兵荒马乱之日,读书人寥寥无几,更别提女学生了。作为乡下人,都对女学生这个概念懵懵懂懂。在他们眼里,所谓女学生,就是“不做事,整天玩,可以随便与人睡觉“。让人羡慕天之骄子与这种形容画上等号,不由得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可这也看出乡下人对于这个群体的轻蔑与暗地里的些许歆羡。虽然萧萧被大家捉弄,说要让她当女学生时,她大叫”我不作女学生“,可后来梦见与女学生们并排走路,可见她对于这个群体的憧憬。她们不循规蹈矩,出着超出常人能够理解的手牌(比如不留辫子,身穿洋装,以及被夸张化了的娱乐生活),暗意这对于传统制度的反抗与挣扎。通过对萧萧在闯祸后想加入女学生们的描述,沈从文是否在暗示,教育是开蒙智慧,铲出愚昧的金钥匙;只有教育才能使人突破数千年来传统道德对于我们的约影响。然而,这个群体却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世界格格不入,而且两者绝无结合可能。在道德的约束下,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们不见得像乡下人们一样,接受得了这个荒谬的事件。或者,沈从文在暗示,教育已经无法拯救人们传统的愚昧,只有心无杂念,拥有朴实农风的下里巴人才能看开一切,这一切沈从文并没有明确地从书面转达给我们,而是要靠我们自己推测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