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4 21: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21:0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孙承宗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于一个国家而言,有无数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地为国家建设出力,自然是幸运的。于个人而言,能有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机会,也是一种幸运。只是于孙承宗这样生在王朝末期的朝臣来说,这一切是又幸运,又不幸。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高中榜眼,进入翰林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梃击案,孙承宗曾参与后续处理,表现颇佳。只是他也因此卷入党争,在主持同年的应天乡试时差点被抓住把柄贬谪出京。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成为帝师。次年,他又升任少詹事,管理东宫事物。然而这一年并不是太平年,大清的前身后金先后攻占了辽东多地,朝廷折损大批军事人才。所以不少人都认为,虽不是武将出身但精通军事的孙承宗应当尽快进入兵部任职。不过明熹宗舍不得这位老师,愣是不同意,反倒在不久后将孙承宗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只是前线告急的消息再次传回朝廷,明熹宗就是再喜欢孙承宗这位老师也不能把国家利益继续放在个人喜好之后。孙承宗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管兵部,尤其是迫在眉睫的辽东军务。
随后为了决断是否应当在山海关外再修关卡,并安排四万兵马驻守一事,孙承宗亲自前往辽东考察安排。明熹宗为表支持,给孙承宗加封太子太保之衔,并赏赐了蟒袍和财物。
这次考察,成了孙承宗一生出将入相的重要节点。辽东军情基本考察透彻后,孙承宗自请留在辽东督军。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辽东军务,修营房,备物资,练士兵,修炮台,重新部署驻军。因为布局妥帖,用人得当,在孙承宗督军期间,后金难得地谨慎起来,几乎没有再向南推进。
然而在外敌忌惮的同时,朝廷的内鬼却蠢蠢欲动。魏忠贤等人撺掇明熹宗派东厂去前线慰问军队。说是慰问,实则是东厂去刺探军情。孙承宗也清楚宦官们的心思,所以只是按例简单地招待了使者,并不让其深入了解大军。结果这虽阻止了宦官干涉军务,却让孙承宗在后来举步维艰。
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宗请求拨军饷二十四万两,以主动出击收复失地,被反对者阻挠,随后没能出兵。天启五年(1625年),因拒绝了魏忠贤的拉拢,孙承宗受到多人弹劾,最后不得不主动辞官。
明思宗即位后,孙承宗还是受到政敌的诋毁,没能即刻回到朝廷。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冬,清军拿下遵化,直逼北京,孙承宗才又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之职驻守通州。这一年,孙承宗已有六十七岁。
此次赴任,孙承宗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前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作用。当时正值袁崇焕入狱,大将祖大寿也陷入困局。若不是孙承宗力保祖大寿,那这员大将很可能为了自保而带着大军弃城投敌。也是因为人们听闻孙承宗又奔赴辽东,许多溃散的士兵才又聚集起来,重新投入战斗。
崇祯三年(1630)至次年夏,孙承宗奔走在辽东与京师之间,募兵将,修工程,抚民心,竭尽所能地阻挡清军南下。然而崇祯四年(1631)年末,在清军的又一轮猛攻下,祖大寿投降,孙承宗在大凌河一带好不容易修筑起的军事工程也被毁坏。气急败坏的朝廷将这一些都归咎于孙承宗,认为是他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城而导致了这一系列失败。因而在一阵弹劾之中,孙承宗只得称病辞官,回到家乡高阳。
孙承宗是被政敌们拉下台了,可清军势头依旧。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辽东已势不可挡的清军将战线再次南移,直逼孙承宗所在的高阳。待到隆冬,清军已剑指高阳。
早就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孙承宗,这一次又站在了大明与清军对抗的前线。高阳不是什么军事要地,没有多少驻军,所以孙承宗就发动全城的百姓一起迎敌。高阳没有足以抵挡清军的城墙,孙承宗便组织众人竭尽所能地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
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存亡之际,孙承宗没像魏忠贤一样只求保住私利,也没像祖大寿一样叛国投敌。他选择的,是与家人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斗争到最后一刻。高阳城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在被俘后自缢殉国。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皆战死,孙家其他子弟也为守城而亡。这前前后后,孙家付出了百余条生命。
前劳难泯,死义更烈,这是明思宗在得知孙家殉国后给孙承宗的评语。在那个混乱的时期,能真心挂念天下,为朝廷日夜操劳办实事的,孙承宗便是难得的一个。只可惜大明有幸有这样的人才,却积重难返。只可惜孙承宗有这样的志向,却活在一个前途无望的大明。
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前劳难泯,死义更烈,这是明思宗在得知孙家殉国后给孙承宗的评语。在那个混乱的时期,能真心挂念天下,为朝廷日夜操劳办实事的,孙承宗便是难得的一个。只可惜大明有幸有这样的人才,却积重难返。只可惜孙承宗有这样的志向,却活在一个前途无望的大明。
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孙承宗是怎么死的?
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被迫辞职,此后便再也没有被启用(天启朝孙承宗被撤职还能被启用,崇祯朝孙承宗去职就再也起不来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围攻孙承宗住所所在地高阳,经过激烈激战,孙承宗不幸被俘,清军鉴于经常在东北吃孙承宗的苦头,对于这个令他们头疼的敌人...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高阳人。万历甲辰进士,廷试第二。庚戌,取...
孙承宗说:“把守宁远,是用来把守大明的北大门的一道屏障,如果退处关内,则永平被动摇,京师被震动,势必天下大乱。八里距离关门不到一舍之地(30里)。这是把山海作为最后的一把赌注。于是这项工程就停止了。孙承宗自己请求巡视边防,皇上亲自到京城大门为他送行,并且赐给他剑和坐蟒团龙袍一件。他...
明朝孙承宗参加过什么战役?他是怎么死的?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
孙承宗的资料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明光宗常洛、熹宗由校的老师,京城的保卫者,忠贞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在边境教书时,“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
中国古代名将孙承宗是怎麽样的一个人?
1631年七月,为继续贯彻步步紧逼战略,孙承宗铸大凌河城,皇太极亲率重兵围困,恶战之下双方相持,而与孙承宗有矛盾的辽东巡抚邱禾嘉却成绩作祟,导致明军惨败。正是孙承宗这场一生里唯一的败仗,给了明朝言官攻击的口实,口水谩骂下,无奈的孙承宗辞职而去,而满清,也就因此少了他们在辽东最大的劲敌。七...
怎样正确的评价袁崇焕和孙承宗?
而对于孙承宗,史书的评价是: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这样的评价可是说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师,栉风...
明朝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是谁?
孙承宗著有《车营扣答合编》,力主火力压制,用火力消灭敌人。袁崇焕只不过是“关宁防线”这个大环境里,执行战略任务的将军。孙承宗的十分之一的能力都没有,后来皇太极用迂回战术急袭北京,袁崇焕没大脑地用北京城做堡垒,炮轰清兵。结果是赢了战争输了性命。袁崇焕顶多就是一军事家,绝不是战略家。...
孙承宗的简介!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明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辽东经略王在晋去职,他自请督师,诏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备。他在官四年,主持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
灭明最大凶手,却在抗清中付出全族生命,这是哪个家族?
对袁崇焕的争议很大,他能不能救明朝还两说。但是这个人却是公认的最有可能挽救明朝的人。他就是帝师——孙承宗。《明史》有一段话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说的是这个人的才能守住现有的领土是可以的,这句是后者对孙承宗的评价。假如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