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1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18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除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还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经济学说。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历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扩展资料:
民族意识的象征性意义:
民族意识的产生,它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演变,“民族象征”在加强,保持民族意识方面的作用,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专题,在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得到各项优惠,这种*使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在进行“民族识别”时申报了400多个族名。
这种情绪是封建制度和**长期压迫中积累下来,而在解放之后表露出来。建国50年来,如果做横向比较,中国部分民族(如与汉族差别较小,长期与汉族混居的满族等)和一些民族的部分成员(如在城市和*就业,长期与汉族职工共处的人员)的民族意识在淡化,也有部分民族的民族意识有所加强;
如果做纵向比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也不同,这些变化受到国内形势和*的影响,也同样受到境外*势力和国际外交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19
从林则徐魏源开源看世界到戊戌变法促进民族意识大觉醒到辛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19
从谭嗣同起,至孙中山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