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36
冒名顶替上大学,还有很多山东理工式的悲剧,以山东省为例,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其中有242人被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取得学历,公示期后学历作注销处理。另外,还有近年来罗彩霞、王娜娜、荆高峰、陈秋媛、苟晶等案例。
这些年里,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时有曝光:从罗彩霞到王娜娜,从荆高峰再到陈秋媛,事发地不同、剧情总相似。每次此类事件爆出后,很多人总会发出追问:“这会是最后一起么?”“还会有下一例吗?”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并非孤例,只是典型案例——14所高校在2018年-2019年揪出242名涉嫌冒名顶替者,就是印证。
同时很多乱象是前些年附着在学籍管理漏洞与录取通知机制纰漏上的遗留问题,是积累已久的“历史欠账”,只是前两年得到了集中清查。
同样2009年罗彩霞事件引发举国关注后,教育部就曾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媒体报道提到,仅在河南某二本高校,被清退的“假学生”就多达300多人。
扩展资料
涉冒名顶替不可低调注销学历了事
就目前看,这类处理跟冒名顶替入学行为的恶劣性质并不匹配,就算取消了很多顶替者的学历,他们也享受到了“偷别人人生”的孳息,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仍太轻。
有的高校低调注销顶替者学历后,没有与被顶替者联系,这也难言妥当:此举于法未必有问题,于情却不妥。对学校而言,这是对本该属于本校的学生的轻忽;对那些被顶替者来说,这可能会让本该尽早知情维权的他们仍蒙在鼓里,错失了跟命运对抗的很多机会窗口。
也许对高校来讲,囿于自身职责,针对冒名顶替的处理,只能止于校纪处理层面的“注销学历”。但从彻查严惩的角度看,这只是点到为止,对顶替者的追责显然不应止步于此,而应及时将线索转交给有关部门,实现追责上的法律与校纪衔接,该严惩的绝不轻纵。
更何况,冒名顶替上学背后通常连着违规操作链条,这涉及户籍、学籍、身份证等信息系统和教育部门、*门和等单位,对应的是多重关口的失守。这绝非一人所能为,顺着冒名顶替的“藤”能摸出哪些“瓜”,自然也该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而不能低调处理就过了。
参考资料来源:内蒙古长安网-查出200多人涉冒名顶替,别低调注销学历了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37
这样的悲剧还很多,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还有,以前上大学、专科、中专需要自费,有好多家庭因为生活困难,即使考上,也无法去上学,是不是也被冒名顶替,这类情况在1990年-1995年期间有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