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 说的“心理症”是什么?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7:32
自20世纪初期始,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学和人类学这五大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建立。19世纪的三个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是上个世纪的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科学的起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弗洛伊德又以其震撼世人的精神分析理论无可非议地成为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核心的贡献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研究:
1 歇斯底里症等*心理症的研究
它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其中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或病变。其他症状还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抽搐、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失语症、多种感觉障碍和特殊感官障碍,植物神经机能障碍。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昏睡状态、遗忘症等。
之前,医学界往往把歇斯底里症看作妇女病,把它诊断为“子宫的倒错”或*的病症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时竞毫无根据地采取切除*的野蛮手术,或让病人嗅一种叫“缬草”的植物。这种草有特殊的味道,病人闻了以后可以引起一种特殊的反应,引起子宫的收缩。
那么歇斯里底症到底是什么一种病症呢?
在佛洛依德认为,歇斯底里是欲求或者愿望移转到肉体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绪的发泄,是一种社会逃避行为。所谓的“歇斯底里”者,就是指*被抑压,因而进入了错误的道路,以致不得不在身体找出“宣泄口”的病人。病人一旦觉得承受不住社会的种种压力,就“逃进病中去”,从而得到别人的同情、关心、谅解。
2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会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这就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是被心理抑制和压迫着的领域,它栖息在内心阴暗的角落里,要经过外力的帮助、引诱和启发,经过某种分析的照明,除掉精神的压力,才能转化为“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未发现以前是深不可测的;就其内容和倾向性而言,也有好有坏的;它有时甚至抑制为一种荒谬不经的“梦魇”。这种内心秘密,又好象是人在时间中漂流,如同一座冰山,大部分浸在无意识的海洋中,小部分“漂浮”在“意识”的层面上。正是这种关于“潜意识”的观念构成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
3 人格发展和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1)儿童早期性器官发育的前三个阶段:
ⅰ“口头阶段”:从出生到第二年,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口部性快感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吸吮母亲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验的一种愉快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区。
ⅱ“*阶段”:*附近地带构成*欲快感区。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粪行为相联系,它们的发展方式与将来性格的构成大有关系。儿童慢慢地学会忍大便来对母亲表示轻蔑,并学会通过这种延迟动作来增加后来的快乐。弗洛伊德说,在后来的生活中,忍大便的倾向对于积钱、固执和吝啬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这时的儿童也把完成排粪作用的意愿作为对父母表示情感的手段;并且,由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意愿会转变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ⅲ“生殖器阶段”:始于三岁末或四岁,孩子重视性器官。这里,有一次不受拘束的过分*的快乐又被*社会所控制,导致俄狄浦斯情结和伊莱克拉特情结(女孩受父亲吸引,对母亲感到嫉妒),女孩的*羡慕和男孩的*焦虑。
(2)“潜伏区”:六岁到青春期,随着个体慢慢成熟,性的*逐渐消失。
(3)“青少年时期”:性器官发育前的冲动复活。
(4)“生殖器时期”:异*的行为通常开始。
人格发展的不同形成了人格结构的各异。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冲动和生命力。它受原欲(里必多libido)的驱使,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而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基于这种划分,他认为人的心里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这也是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的主要原因。
4 遗忘的机制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我的记忆说:‘我曾做过那件事。’但我的骄傲说:‘我没有做过’,而且坚持不让。最后我的记忆让了步。” 弗洛伊德很重视尼采的这句话,因为它表明,在人的一生中,那些痛苦的、引以为耻的、有损良心或尊严的经历,往往被压抑至潜意识而被忘得一干二净。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根据弗洛伊德以往建立的潜意识理论,一切“痛苦的”、“不幸的”经验,往往是被人们“潜抑”着,压在心里底层。但它越是被压抑,越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表现出来。
5 抑制作用 “防御机制”
每一件被遗忘的事情,都有其痛苦的一面。如果以该病人的人格标准来衡量,那么,这些事情就包含着不能令他苟同或使他引为羞耻的观念。由于这些不能苟同或引以为耻的观念在不知不觉间形成,所以它会被遗忘,或者说使它不能在意识界中存在。所以,如果想使它重新回到意识界,就必须首先克服某些内在的阻力,以极大的力量去驱逐或*这些阻力本身。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要视病情而定,并和试图回忆的事情的难易成正比。在这过程中,医生所需耗费的功力,显然就代表了病人的内在心理的阻力。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发现是继发表《歇斯底里研究》之后最重要的发展,它构成了弗洛伊德的“抑制学说”。
这是弗洛伊德的重要创造。在这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分析神经质机制。弗洛伊德把这一机制比喻为“防御机制”。
抑制作用这个学说是了解弗洛伊德精神病治疗法的关键。它是弗洛伊德的独创和发明,这个学说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正式诞生。
6 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学则认为,梦是有心理上的含义,通过对梦的解释,可以了解人的动机。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显的内容(即外显的梦),这就是做梦者在梦中梦见的图像;第二个层次是浅隐的梦(即梦的隐意),也就是隐意在显梦后面,或者混在其中的某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这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就是做梦的真正动机。他们之所以被隐藏起来或变得非常晦涩,是因为他们都来自无意识,即使在梦中也很难通过梦的稽查(一种专门防止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就是后来的“超我”的前身)。因此,必须经过改头换面才能进入意识,这样,梦的浅隐的内容就以外显内容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愿望满足的心理过程,就是“梦的工作”。 弗洛伊德之所以对梦感兴趣是因为他发现,象梦这样一种人人熟悉的正常的精神活动,他里面所包含的一些过程,与形成神经症病状的那些过程竟然完全一样。这些精神过程就是浓缩、移位、戏剧化和象征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心理过程,而人在清醒时候的思想,则属于次级心理过程。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解释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做梦的真正含义,而且也能成为精神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医生和神经症患者了解无意识动机。如果可能的话,进一步了解病状发生的原因,从而更有助于精神症的治疗。
顺便要说明的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并不包括梦魇、焦虑和创伤性的梦,因为这三种梦都不是表现某种愿望的满足。梦魇和焦虑梦表现的是失败,创伤性的梦是重复做梦者过去的创伤经历。7 俄狄普斯情结(恋母情结)或伊莱克拉特情结(恋父情结)
这是一组无意识观念和情感,其核心愿望是占有双亲中异性的一方,排斥同性的一方。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情结一般在里比多和自我的发展阶段出现,也就是三~五岁之间,不过有些恋母现象可能出现得更早一些。俄狄普斯之一名称来自神话故事,俄狄普斯在不知道双亲的情况下杀了父亲,娶母为妻。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情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许多无意识犯罪的原因所在。要消除这种情结,可以使本人与双亲中同性的一方同一化,并暂时放弃与异性一方的关系。
8 移情的概念
移情(transference)是一个病人的情感态度从父母或过去的其他个体向治疗者的转变。
精神分析治疗到了一定的阶段,患者会对医生产生爱情、倾慕、憎恨、不信任等强烈的个人情感。早期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干扰医生去发现患者被压抑的记忆。后来,弗洛伊德认识到,这种情况并不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者的自然反应,而是患者把他对过去生活中人物的感情和印象,不知不觉的移向了医生,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移情。随着俄狄普斯情节理论的发展,可以越来越清楚的看出,治疗中产生的移情,正是患者幼年在恋母阶段对父母的情感的再现。由于情感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不同的移情。对医生产生依恋、信任或爱情等情感,可以看成是正移情,如果产生憎恶、不信任及轻蔑的情绪,这就是负移情。这些现象是患者对治疗的一种抵抗,因为它偏离了或回避了本来的治疗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感是患者幼儿时期与双亲的基本纠葛的再现,治疗者就可以以次为依据,了解患者病状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治疗。在这一点上,移情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9 “死亡本能”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及自足,而且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受生命本能的压制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如果自毁的愿望,除非是无法抗拒而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不自杀。否则,这个人可能成为一个*待狂,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警的人;或许也可能把所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侵略性的人、*性的人,甚至也许是个谋杀者。在同样的压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既溺于酒或药物,也可能变得时常容易发生意外。
一般人都承认死亡在某种环境状况下是诱人的。比如说在一个人有绝症缠身时;但若是要说服人们相信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地吸引人(即使不是这样明显)可就不易了。不过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谈论到死亡的*了。
例如:
、 莎士比亚。《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
“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
它是伤害者
也被欲求着”
约翰.济慈:《夜的颂歌》
“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
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
在诗思里,轻唤他的好名,
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
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在午夜里溢然魂离人间…“
约翰.济慈:《笨人威尔逊的日记》
“有些人活得够久了,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人知道我们欠了亚当先生一笔多么大的人情债。他这-位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恩人,把“死“带到世界上来了。”
今日,多数的精神分析家鲜有涉及这个名词的。但是他们都偏于接受这个以“人有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为标题的理论之下的大部分含意。
弗洛伊德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探究无意识。
1 催眠术
催眠术的应用不仅标志着精神病治疗法的一次*,而且,也使弗洛伊德从对歇斯底里病症的治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是他转向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关键。正是通过催眠术的应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后来,他发掘这种潜意识,并加以分析,最后导致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整个科学体系的建立。
从一八八二年起,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教授共同合作治疗一位叫安娜?奥的女歇斯底里患者,进一步掌握了催眠法的奥秘。他经过自己的治疗实践和研究,经过他的反复比较,发现了催眠术暗示作用的有限性。当时,最令他困惑的是两点:第一,他不能使催眠术百发百中,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催眠成功;第二,他无法把每一个病人催眠到他所期望的那种深度。催眠术只能转移症状而不能彻底根治病人的疾病。佛洛伊德最终对催眠术产生不满。
2 谈话疗法 自由联想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自由联想是指患者在精神分析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思维的方式。这一技术是以一些假设为根据的:任何思维最终都能通向重要的部分;如果注意力放松,抵抗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反之,就会大大加强。弗洛伊德在对催眠术产生不满后,他转入向与个人进行长期深入的访谈。他要求病人躺在长沙发上放松,与此同时,鼓励他们说出心中想到的任何事情,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采用了自由联想技术以后,就放弃了催眠术。他从不审查病人或判断病人所说的话,希望以这种方式了解被压抑在他们的无意识中的创伤事件。
3精神分析法 梦的分析 自我分析
抑制作用学说是了解弗洛伊德精神病治疗法的关键。它是弗洛伊德的独创和发明,这个学说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正式诞生。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说:当我要求精神病患者将他有关某种主题所曾发生过的意念、想法统统告诉我时,就自然而然地牵涉到他们的梦。这就使我联想到,梦应该可以成为由某种病态意念追溯至昔日回忆间的桥梁。接着,我又进一步认识到,可以将精神病患者的梦当作一种症状,然后利用对这些梦的解释来追溯病者的病源,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治疗。”
经历了一段摸索、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后,弗洛伊德开始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试验,决心分析自己的精神现象及梦的现象;这种自我试验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分析”的过程。
自我分析过程是从童年生活的自我再现开始的。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发掘,使弗洛伊德发现人类潜意识的基本成分恰恰就是幼年生活的凝缩物。因此,有目的地再现幼年生活经历,将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这是揭示潜意识神秘王国的捷径。
但是,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过程从来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自我分析一点也不意味着闭门思索、自我分离或自我升华。在弗洛伊德那里,自我分析的过程始终都同自己的科学实验和医疗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
自我分析和梦的分析。这两种基本方法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科学研究的一贯作风,即重视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精神现象。
R·S·林德在《知识的目的?社会科学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曾说:“有人说过,过高估计在人类事务中的意义,这近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种不可能被弗洛伊德超越了。” 他的敏感,使他在对歇斯底里病人的治疗中创造性地发展精神分析法;而他的勇敢让他在众人,甚至是至交的怀疑下坚定自己的理论和研究。在今天看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或许有极端偏激之嫌疑,因为他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对精神病人的观察和治疗之中。但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即使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备受争议,但其基石作用无庸质疑,不可撼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7:33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制力充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07:33
这种症包括很多反面 心理症 这只是一个慨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