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6 03: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07:13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一):
  傣族传统习俗介绍
  1、服饰
  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务必脱鞋,不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那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能够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带风情。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个性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个性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
  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个性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傣族的风土人情(二):
  傣族的文化习俗
  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傣族即“傣泰民族”。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傣族舞蹈。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秀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傣族的风土人情(三):
  傣族竹制器具有哪些
  竹篮
  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能够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比如作为粽子包装、月饼包装、大闸蟹包装、水果包装等等。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能够说是包装的一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取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筲箕
  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算命bmfsm.)
  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这种饭筲箕,在夏天个性派用场。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乐山人也叫筲箕
  竹蒸笼
  竹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务必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竹床
  竹制家具的一种。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竹子制成,天气炎热时睡在上面很凉爽。新竹床多为青白色,但睡得越多竹床会慢慢转成红色。
  傣族的风土人情(四):
  傣族的婚礼习俗
  傣族的婚礼习俗能够概括为:“赶摆黄焖鸡”、“吃小酒”、贺新房和举行婚礼。
  1)“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吃小酒”。即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3)“贺新房”。即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4)“举行婚礼”。即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风土人情(五):
  傣族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一、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竹筒饭个性清香。
  二、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的篾席上,能够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个性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之后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傣族的风土人情(六):
  傣族的礼仪习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1)当外地人到了傣族家里,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2)傣族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3)傣族的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的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4)到傣族家里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即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风土人情(七):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一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宗教食俗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资料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风土人情(八):
  傣族节日的时间按照历法(主要是傣历和农历)或节令择日而定。非小乘佛教地区包括新平、元江、金平、红河等地和德宏的部分地区的傣族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并与汉族节日相似,但在活动资料上具有民族特色。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节日,如金平傣族的新米节、祭龙;新平漠沙傣族的赶花街等。
  小乘佛教地区的傣族节日受宗教影响较大,是由宗教节日演化而来,时间按傣历计算。西双版纳傣族节日,主要有一至三月的15日的赕塔节(农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举行的赕新年(泼水节)、九月十五日的关门节(德宏叫进洼)、十二月十五日出门节(德宏叫出洼),新年期间较大的村寨还要轮流举行大规模的赶摆活动。德宏地区傣族节日大致相同,只是名称、时间及资料上不尽相同,特有的节日是烧白柴、塔摆(春季、秋季各一次),时间、资料与缅甸邻近区相似。
  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资料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回到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向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泼水节
  1.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回到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搞笑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但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之后,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能够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但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不见。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之后,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构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2.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3.泼水节感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感情、栽培幸福的完美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感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感情故事就开始了……
  4.泼水节力量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那里到达了*……
  5.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群众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6.泼水节“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透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
  如:全坝子的早稻务必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巡田坝”体现了傣族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美德。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杀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转成了青色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看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
  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07:13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一):
  傣族传统习俗介绍
  1、服饰
  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务必脱鞋,不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那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能够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带风情。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个性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个性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
  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个性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傣族的风土人情(二):
  傣族的文化习俗
  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傣族即“傣泰民族”。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傣族舞蹈。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秀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傣族的风土人情(三):
  傣族竹制器具有哪些
  竹篮
  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能够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比如作为粽子包装、月饼包装、大闸蟹包装、水果包装等等。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能够说是包装的一次*。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取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筲箕
  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算命bmfsm.)
  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这种饭筲箕,在夏天个性派用场。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乐山人也叫筲箕
  竹蒸笼
  竹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务必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竹床
  竹制家具的一种。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竹子制成,天气炎热时睡在上面很凉爽。新竹床多为青白色,但睡得越多竹床会慢慢转成红色。
  傣族的风土人情(四):
  傣族的婚礼习俗
  傣族的婚礼习俗能够概括为:“赶摆黄焖鸡”、“吃小酒”、贺新房和举行婚礼。
  1)“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吃小酒”。即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3)“贺新房”。即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4)“举行婚礼”。即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风土人情(五):
  傣族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一、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竹筒饭个性清香。
  二、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的篾席上,能够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个性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之后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傣族的风土人情(六):
  傣族的礼仪习俗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1)当外地人到了傣族家里,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2)傣族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3)傣族的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的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4)到傣族家里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即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风土人情(七):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一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宗教食俗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资料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风土人情(八):
  傣族节日的时间按照历法(主要是傣历和农历)或节令择日而定。非小乘佛教地区包括新平、元江、金平、红河等地和德宏的部分地区的傣族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并与汉族节日相似,但在活动资料上具有民族特色。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节日,如金平傣族的新米节、祭龙;新平漠沙傣族的赶花街等。
  小乘佛教地区的傣族节日受宗教影响较大,是由宗教节日演化而来,时间按傣历计算。西双版纳傣族节日,主要有一至三月的15日的赕塔节(农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举行的赕新年(泼水节)、九月十五日的关门节(德宏叫进洼)、十二月十五日出门节(德宏叫出洼),新年期间较大的村寨还要轮流举行大规模的赶摆活动。德宏地区傣族节日大致相同,只是名称、时间及资料上不尽相同,特有的节日是烧白柴、塔摆(春季、秋季各一次),时间、资料与缅甸邻近区相似。
  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资料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回到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向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泼水节
  1.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回到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搞笑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但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之后,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能够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但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不见。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之后,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构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2.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3.泼水节感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感情、栽培幸福的完美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感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感情故事就开始了……
  4.泼水节力量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那里到达了*……
  5.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群众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6.泼水节“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透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
  如:全坝子的早稻务必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巡田坝”体现了傣族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美德。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杀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转成了青色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看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
  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一): 傣族传统习俗介绍 1、服饰 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1、民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

傣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节日

傣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聚会场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傣族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三...

傣族的风土人情

2.戛伴光:“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

傣族的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傣族的风土人情:1、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2、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3、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4、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5、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2、风土人情:傣族将孔雀和大象视为吉祥物,喜欢靠近水源居住,注重清洁,经常沐浴,尤其是女性喜欢洗发,因此被誉为“水的民族”。傣族人民特色明显,热爱歌舞,尤其是流行的“孔雀舞”,其舞姿优美,感情细腻,将孔雀的姿态模仿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诗意的享受。傣族人民不仅擅长歌舞,还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傣族的风俗习惯、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

一、风俗习惯:1、婚姻: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2、葬礼: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

傣族的风土人情 关于傣族的风土习俗介绍

1、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2、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 傣族的风土人情50字 傣族风土人情和民 介绍傣族风土人情视频 傣族的民族风俗 傣族的主要风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最需要什么物品 外贸 一般外贸是出口什么物品比较多? 狗狗毛上有白色的皮屑 脸上皮肤干燥怎么办 缺乏什么维生素 最近脸上干燥起皮,有什么好办法吗 脸上干燥用什么可以补水 牛皮皮鞋日常怎样保养? 上海屹尧的微波消解仪价格怎么样? 网络上说的qy是什么意思?qym又是什么意思 木命的人起名字带什么部首,命里缺木缺金的女孩名字 社区里有人每天吹萨拉太吵,怎么办? 现存数量最少的树 “厂”底下一个“犬”,“犬”的底下一个“鬼”,念什么字? ...是什么牌子价位怎么样.大概多少.听说万达广场有这些? 万达是开业... 机器人教育机构为什么离职率高 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 油烟含粉尘螨屋尘螨吗?过敏性咳嗽 报关单有3个自动进口许可证(O证旧机电)可以报在一票单子里吗 这个人物是哪儿的啊? 鼻子粉尘螨屋尘螨 干露羊驼三种口味那种好喝? 形容人生励志的优美短句关于励志的优美句子集锦 2022码高教育会倒闭吗? 如家酒店洗发水是什么牌子的?或者哪儿能买到?别推荐其他牌子的谢谢... 和古币大小差不多一面是大公鸡一面吉祥如意中间福字 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刘洪萍是哪里人 发了图虫还能发小红书吗 ...站在石头上面石头两边有植物 背面是 吉祥如意 中间是个福字... 北宋与唐朝同样有激烈朋党之争,为什么结果天差地别? 内江到铜梁从哪个车站出发 在小红书发笔记违规了吗? 刘亦菲今年几岁了啊!!!她的生日是多少? 梦到一片嫩绿色的荆棘地挡路 世界上数量最少的树 ...开始我们非常相爱,觉得相见恨晚,很快坠入爱河。她说她一定要嫁给我... 小红书可以发红包吗? 世界上最少的树种有多少株 刘亦菲几岁出道?大概会几岁结婚? 关于RMIT对留学生的要求 UQ和RIMT 如何选择呢... 关于澳洲商科硕士专业的选择 当地老板在工地门口卖盒饭,一天营业3000,利润比打工强? 从沈阳造化口到北票上高速到北票多远 电脑上有法玩天天象棋吗? COMEGROWTHWITH是什么意思 急急急 品胜DS28电池 过期的脑白金能喝吗 朱丽叶·冈扎罗的个人作品 ...点有什么,这里为什么倒装:With economic growth has come centraliza... 宁夏珍爱佳缘婚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