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司马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6 17:2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39
因为,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曾有一个愿望,就是能自己修一部史书(当时,在秦始皇焚书之时,曾有大量先秦史书及名著被毁,他满很难了解先秦时期的故事。),但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都没能实现,于是,就遗嘱司马迁继续完成这部史书。后来,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之后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结合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39
一、客观条件:子承父业。
父亲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人,秦蜀守司马错八世孙。曾从唐都学天文,向杨何学《易》,习道论于黄生。武帝建元、元封间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大典,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谈滞留周南,未能参与,发愤而卒。生前拟撰写史书,未成,因嘱其子司马迁继承其业。司马迁(前145或前135-?)不辱父命,承接了父亲的遗志。
二、主观条件:志在必得。
一勤学。少年时随父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又通览《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料及“诸子百家”(管子、晏子、墨子、列子、庄子、老子、荀子、孟子、孔子、韩非子、淮南子、抱朴子、尹文子等)的著作和官府所藏典籍档案。
二博览。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
三机遇。元封三年(前103年),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之后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四激励。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结合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行吗?大概是这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39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40
司马迁子承父业,并且他学识渊博,不干这行实在有点可惜,有些原因是说不清的,不能像一楼的说那么玄乎,应该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历史选择了他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41
继承父亲意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39
因为,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曾有一个愿望,就是能自己修一部史书(当时,在秦始皇焚书之时,曾有大量先秦史书及名著被毁,他满很难了解先秦时期的故事。),但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都没能实现,于是,就遗嘱司马迁继续完成这部史书。后来,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之后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结合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39
一、客观条件:子承父业。
父亲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人,秦蜀守司马错八世孙。曾从唐都学天文,向杨何学《易》,习道论于黄生。武帝建元、元封间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大典,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谈滞留周南,未能参与,发愤而卒。生前拟撰写史书,未成,因嘱其子司马迁继承其业。司马迁(前145或前135-?)不辱父命,承接了父亲的遗志。
二、主观条件:志在必得。
一勤学。少年时随父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又通览《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料及“诸子百家”(管子、晏子、墨子、列子、庄子、老子、荀子、孟子、孔子、韩非子、淮南子、抱朴子、尹文子等)的著作和官府所藏典籍档案。
二博览。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
三机遇。元封三年(前103年),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之后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四激励。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结合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行吗?大概是这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40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40
司马迁子承父业,并且他学识渊博,不干这行实在有点可惜,有些原因是说不清的,不能像一楼的说那么玄乎,应该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历史选择了他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6 20:41
继承父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