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电影《辛亥革命》的观后感,要求2000到30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4: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06
在辛亥*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
辛亥*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同时也在*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
辛亥*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跌入低潮,*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十月*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10年后,中国*党诞生了。中国*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时期*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步 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7:06
wo bu 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