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选择主动延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8 05: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6:32
在很多人的眼中,延毕是一个贬义词。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延毕,它常常和家庭变故、生理疾病,以及挂科、毕业设计不合格等学业问题画上等号。一旦延毕,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学生选择主动延毕。他们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不好找。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没能及时更新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因此在求职受挫或者offer不理想的情况下,希望以主动申请延毕的方式保留应届生身份“再战一年”。但是对于择业期的应届生身份认定,不同用人单位有不同理解。根据相关就业*,严格来说只有毕业生手中的毕业证、学位证的取得年份,才是该毕业生的“应届年份”。虽然现有部分地区提出“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期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视同为应届生”。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视同”,毕业两年内是否可以认定为“应届生”,用人单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则是想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命轨迹有些人可能比同龄人早步入社会,有些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成长和探索未来,“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社会时钟,而是应该遵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追求目标与理想。
延毕真的有作用吗?作为准毕业生,必须要对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有清晰感知,学校的就业类课程也有必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解读和引导。至少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趋势短期内仍会持续下去。尽管就业岗位池在大力扩充,但也不可能急速扩容。而所谓的“应届生红利”在巨大的求职人群面前也早已被稀释。
延毕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办法,而对于延毕比例逐渐提高的现象,申请延毕的学生首先要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其次一定要好好利用延毕这一年。学校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其次严格毕业的筛选机制,区分哪些人能延毕、哪些人不能延毕,再就是从入学就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素质。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可以适度缓一缓。但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延毕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决定。对于因为就业原因拟申请延毕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能在应该毕业的这一年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个人能力不足?是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够?是还没有为求职做好技能准备?还是自己的目标预期与实力不够匹配?”如果不从自身做反思和调整,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应届生身份”,“这是一种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