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6 07:3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1:47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历史,而圆明园,更是成为了这一段史料中重要的见证。它被称之为圆明三园,面积达到了350公顷,更是贮藏着无数的稀世珍宝,有“万园之园”的称呼。
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随即对圆明园展开了掠夺,3500名联军成员进入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此时位于北京城的清军,无论是八旗或者绿营乡勇,基本全部跑光了,然而20多名太监,却让人印象深刻。
根据入侵的法国人回忆,当他们冲进园区,却看见了十多个拿着弓箭穿着长袍的人守在大门前,实际上,这是由“八品首领”任勇带领的20多名技勇太监,平日的他们,承担着圆明园的护卫任务。也
这
是在这一天,任勇听闻了城破的消息,便迅速组织人手武器,在贤良门固守。最初法国人并不知道,园区里面有多少人,因此先是派部队集结,一直到他们用炸药炸开大门,这才发现,里面只有20名宫廷太监。
然而任勇等人,依然是“遇难不恐,奋力直前”,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倒在了圆明园的城楼前,在此之后,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在这一段侵略者狂欢的盛宴当中,他们成为了唯一抵抗的力量,但是却对于整个悲剧于事无补。人们,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但是其他人去哪里了呢?当时北京城的居民,还有逃跑的士兵,他们为何没有丝毫守卫圆明园的想法?反观不少百姓,在英法联军撤离后,反而争先恐后的进入宫中,试图找到几块留下的残羹冷炙。
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梁启超曾经写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是做了周全的准备和详细分析的。
英国人和法国人并没有动去动同样是奢华无比的紫禁城,在他们的视角当中,这是两个概念,因为紫禁城是清朝的*中心,对它的掠夺,可以视为对国家的挑衅,然而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陵园,显然性质就不一样了。加上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的借口,就是对咸丰皇帝杀害西方囚俘的“惩戒”,因此进驻圆明园在他们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对。
这个借口,从如今来看,似乎有些强词夺理,然而很遗憾的事情是,不但洋人这么想,北京城的老百姓们,似乎也认为,圆明园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清朝诗人王运,是大臣肃顺手下的幕僚,在圆明园被掠夺当日,他写下了一首《圆明园词》,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敌兵未至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什么意思呢?洋人还没打进来,圆明园就已经乱了。
10月7日,一位英国的随军牧师,吃惊的记下了自己所见到的场景:“当我们进入内宫,发现了成群结队的中国人,在抢劫他们皇帝的东西,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发现了瓷器和毡毯,当时他们不敢走进最好的宫殿,因为他们惧怕我们。”
既然当地的老百姓都不讲客气,那么外国人更不遑多让了。事实上,咸丰皇帝,早在洋人兵临城下的9月,就假借着“木兰秋狝”的名字,带着自己的老小,匆匆忙忙跑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丢下了京城中的子民。
皇帝既然不共赴国难,对于士兵和城中百姓而言,是否守卫一个皇家园林,也就并不难选择,只是让人惋惜,这几位守宫的太监,他们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1:47
其他人都随着皇帝逃跑了。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咸丰带着妃子还有大臣跑到了避暑山庄,只留下太监看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1:48
跟着皇帝跑了,咸丰皇帝早在洋人兵临城下的9月,就假借着“木兰秋狝”的名字,带着自己的老小,匆匆忙忙跑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丢下了京城中的子民。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1:48
因为咸丰皇帝,早在洋人兵临城下的9月,就假借着“木兰秋狝”的名字,带着自己的老小,匆匆忙忙跑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丢下了京城中的子民。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1:49
其余人也反抗过,但是不像太监一样拼命,因为没有了皇帝,太监们就没有了饭碗,没有了饭碗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所以他们才会拼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