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题 人类只能知晓"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 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2: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9:01
①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倘若我们用白色表示人类已知,黑色表示人类未知,那么,在无限广阔的黑色背景中,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在一块极其有限的局域中,疏疏地划了一些有限长度的白色线段。这些线段绝不可任意延长,稍做延伸即成谬误。这些线段之间交互连接,沟通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网络”。这些线段是无限细的“几何”线段,无论两条线段靠得多么近,它们之间仍旧“疏可走马”,仍旧可以容下无限多条新添的白色线段。
②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抹出一块白色的“面”——属于完全的已知,中间不再存有任何黑色的间隙,它意味着在这块有限的面积里(无论其面积多么小),科学再也不可能发展了——绝不可能存在这种“科学墓区”。科学永远依存于未知,永远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科学只有扎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鲜活。
③优秀的科学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而天才的科学家又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了简单,依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能够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系统化,并分门别类地梳理成“知识树”形式。然而,作为整体联系着的大自然并不承认这种人为的割裂自然的狭隘见识。它常常神奇地使这些孤立的树之间“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有时两门年轻学科少年气盛,一个向着宏而又宏方向,另一个向着微而又微方向各自孤军奋战,长驱直入,活象两个孙悟空在大自然的掌心中,分别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拼命翻着跟头。当悟空们意得志满地在各自的“天尽头”小解时,到头来,却发现两泡猴尿浇到同一根大肉柱子上了。古生物学拨动着核物理学的“绝对时钟”;宇宙学的脉冲中子星弹奏着微观中子物理的乐谱。
④也许人类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无法知晓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确确实实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你对它就不再是一无所知。
⑤我们的头脑中只能贮存“知”,不能容纳“非知”。不论是“已知”还是“未知”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知”。一个人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他不知“有什么”,也就不存在“看不见什么”具体东西的问题。这是一种“非知”状态。只有当他触到某一物件才产生“看不见什么”的问题,它属于未知状态。
⑥人类只能知晓“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是从哲学的理念上看,应该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非知”。一个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不仅他所通晓的“已知”以及他脑中的“未知”要远远多于一般人,而且他的头脑中对“非知”也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机遇出现,他能突破头脑中“已知”的束缚,敏感地识别,及时地捕捉,并竭尽全力地将“非知”转化为“知”,最终成为“已知”。
(选自詹克明《敬畏自然》,又改动)
1.对第②段“科学墓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个有限的领域已经完全为科学所认知,再也没有研究价值和可能。
B.某个有限的领域还处于“非知”状态,科学研究不可能再向前发展。
C.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对未知的探索陷入困境,碰到了研究的难题。
D.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科学研究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
2.对原文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永“有限”“无限细”来形容“白色线段”,意在表明相对于广阔的未知世界,人类的科学“已知”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
B.第③段永两个孙悟空拼命翻跟头的比喻,旨在说明走“宏而又宏”或“微而又微”的学科研究之路并不科学,提出委婉的批评。
C.第④段中提出“悖论”一说,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永远要面对无限的未知领域,了解到未知领域的存在,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D.第⑥段阐释了几个概念,描述了杰出科学家敏感地识别“非知”,将其转化成“知”,并最终使之成为“已知”的科学研究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代表人类已知的白色线段稍微延长,就会进入我们目前还“未知”的领域,甚至触及“非知”;往前一步,真理就可能成为谬误。
B.永远有无限未知的世界在前方等着我们,激发起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使科学生生不息、永远保持鲜活的是未知。
C.为更好地研究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发现规律,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简单原理;当然,大自然始终是整体联系着的。
D.人类完全理解的领域才能称之为“已知”,这是人类已有的知识存储;科学的最终追求是知觉“非知”,懂得有更多的“非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