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6: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1:31
刘永福,名义,原名建业,字渊亭。1837年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占森洞小峰村。8岁时,随父*到广西南部的上思县。13岁起在左江当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备受困苦。
1857年,参加广西农民郑三领导的反清起义军,在滇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军。后失利。
1865年, 刘永福率领队伍参加吴亚忠所领导的起义队伍, 先任前敌先锋, 后为左翼大帅。刘永福有勇有谋, 曾多次立下战功。
太平天国*失败后, 清朝抽调大军围攻广西农民军, 刘永福感到难以立足, 极力劝吴亚忠把队伍转移到了越北山区, 凭险与清军周旋。吴亚忠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于是刘永福率队离去, 独树一帜, 随即在广西靖西县安德纤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 以七星黑旗为旗号。因此, 刘永福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称为“ 黑旗军”。
1867年, 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三百多名, 从归顺州大岭转移到越南保胜, 在此建立根据地。刘永福为人忠直慷慨, 爱护部下, 因此队伍迅速壮大, 扩充到两千多人。
当时, 越南红水河上游兴化、六安、河阳一带, 盗匪横行。越南统督黄佐炎慕刘永福威名, 请他派部队进剿兴化一带的土匪。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剪除了土匪, 越南嗣德王任刘永福为保胜防御使。
1874年, 法军司令安邺带兵进攻河内,并进占海阳、宁平和南定。越南北沂军务节制黄佐炎求援, 刘永福立即率领黑旗军前去援助, 在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军进行激战。黑旗军英勇善战, 杀死安邺, 法军失败。后越南国王任命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 管辖宣光、兴化、山西(越南)三省。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在河内纸桥重创敌军,史称“第一次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 法军统帅李威利率兵进攻河内。越王再次求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到达河内。五月一于九日, 黑旗军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殊死战斗。黑旗军斩杀法军将领李威利, 并歼灭法军一百二十六名, 获得重大胜利。这就是第二次纸桥大捷。第二次纸桥大捷后,越南国王提升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加封义勇男爵, 并赐给朝冠朝服。纸桥大捷后, 刘永福的部队退守怀德。
1883年8月中旬, 法军分三路袭击黑旗军军营。刘永福率领战士与法军进行了十四小时的血战, 法军大败。鉴于怀德地势较低, 易受水淹, 刘永福便将军营迁移到河内西部的丹凤。
1883年9月, 法军派三千人围攻黑旗军。刘永福指挥战士英勇反击, 靡战三天, 大破法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军同云南农民,越南人民义军配合作战,取得临洮大捷,乘胜克复十数州县。
1885年6月,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订, 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9月,刘永福奉召回国。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任命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率黑旗军渡台,驻守台湾;
1886年, 刘永福任广东南澳镇总兵。
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年近六十岁的刘永福由广东调到台湾, 督办台湾军务, 驻守台南。翌年四月, 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爆发乙未战争。
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逃往厦门之后,民众拥护当时驻防台南的刘永福接任总统,但刘永福并未接受,对外仍称帮办。台南士绅设议会,刘永福发行钞票,筹军饷,但由于清*封锁*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向张之洞等人求援,未获支持,派遣使节告急并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亦无人接应。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击毙日军主力近卫师团长能久中将。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1895年10月,日寇分三路夹攻台南。刘永福与抗日义军。枵腹抗战,重创敌军。但因城内饷械俱绝,抗日义军饥饿不能再战,纷纷溃散,台南陷落,刘永福潜回*,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签订*条约,国权丧失。刘永福闻讯,通电力争,并请任征战。但壮志未酬,积郁成疾,于1917年1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岁。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
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领土的业绩永垂后世。他的爱国精神受到人们的景仰。田汉曾经赋诗赞颂:“南越崇宏有故枝,渊翁风骨自雄奇。守台岂敢辞金印, 抗法争先举黑旗。垂老不忘天下事,岁荒常恤里人饥。庭前龙眼飘香雪, 犹似将军系马时。” 吴彭年(?-1895年),字季篯,汉族,清末浙江余姚人,清末台湾清军将领,黑旗军主要将领,阵亡于乙未战争,民族英雄。吴原籍浙江余姚,后客于广东顺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任县丞。
1895年春至台北,为清军总兵刘永福幕僚。7月奉刘永福令率黑旗军七星队700人驻防彰化八卦山炮台,阻击日军南犯。8月上旬,率黑旗军管带袁锦清军至苗栗,与徐骧,吴汤兴、姜兴祖等义军领袖联合阻击日军。14日击败日军,遂与徐骧等率部驻大甲溪一带。为阻击日军南侵,率部伏于大甲溪南岸竹林。22日,当日军结筏渡大甲溪,其中一部刚至中间时,埋伏在溪南岸竹林中的官兵奋起阻击。日军急忙回渡,又遭伏于北岸的徐骧军猛击,日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翌日,日军大队再犯大甲溪,由于众寡悬殊,接连失利,退往彰化,大甲溪失守。26日台中失守。27日凌晨,率部与3路进犯彰化的北白川能久亲王指挥的日军近卫师团发生了殊死激战。28日,当日军攻占八卦山时,又从大肚溪南岸率军回救。战斗中身先士卒,同徐骧残部合兵一处,夺下八卦山制高点。在日军炮火猛烈攻击下,身负重伤,裹创再战,直至弹药告罄。最后壮烈牺牲。 陈尚发(1848—1902年),字宗陶,澄海城西人。清朝末年随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入越抗法,后赴台湾御倭,因战功卓著,累功升至广州大鹏营协镇副将。
陈尚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其父曾当过轿夫,被当时社会视为最底层的贱民,因而不得入庠致仕。他愤而与其兄陈宗柏前往广州,进入“岭南拳师”黄光英(黄飞鸿之父)开设的广州武术馆习武。苦练了三年,终于练就一身好武艺。陈即投身黑旗军首领,清末名将刘永福麾下,随军入越抗法。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于同治12年(1873年)和光绪9年(1883年)两度应越南*的邀请,赴越驰援河内,并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了法军将领安邺和李维业。陈尚发在抗法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有“一把关刀、威慑红毛”之称。屡立战功升参将。刘永福于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入关,受到清*收编。
1886年朝廷授予刘永福为南澳镇总兵之职,并封署陈尚发为潮阳海门中军守备。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廷调派南澳总兵刘永福前往台湾加强防务,进驻台南,投入了台南保卫战。陈尚发也随刘赴台,同时在潮汕招募义勇1000多人,重建黑旗军赴台抗敌,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固守台南。
1895年5月刘永福与陈尚发带领潮籍黑旗军联合台湾义军,在台南与侵台日军激战。由于当时以慈禧为代表的清*主张“避战自保”,电谕李鸿章与日本和谈,不派兵赴台增援,致使黑旗军孤军无援,日军大举攻城,台南失守,刘永福只得乘船退回汕头。 陈尚发在抗法御倭战争中,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成为黑旗军中的主要将领。回潮后曾任澄海协都司(驻蓬州),后又累功擢升广州府大鹏(今深圳市大鹏湾)协镇副将。1902年殁于任所,追赠从二品衔。 黄飞鸿(1837年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曾被刘永福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终年78岁。 宋景诗(1842~?)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今冠县人。自幼家贫,爱习拳棒,练就一身功夫。稍长便闯荡江湖,打拳卖艺,并在多处任武术教练,其徒弟不下数千人。他外表温文尔雅,但生性刚强,遇事爱打抱不平,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威望。
1860年,鲁西各县闹灾荒,农民*进行抗粮斗争。他带领当地万余农民,扛着铁锨锄头冲进县衙,迫使县官答应免粮。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入山东,宋景诗参加白莲教起义,在聊城(今东昌府区)沙镇刘家河一带集结义军万余人,以黑旗做标志,号称“黑旗军”。
宋景诗率部先克沙镇,继而进攻东昌府城,由于缺乏攻城工具和经验,又遭清军大炮轰击,连攻3次未克。遂将主力转移到临清、邱县一带,联合其他各旗农民起义军,连续攻占邱县、冠县、莘县、馆陶、阳谷、观城、朝城、濮县等13座县城,严重地动摇了清*在鲁西地区的统治。
1861年五月末,大为震惊的清*派兵部右侍郎胜保等率部*农民起义军。起义军首领杨泰、张继善先后战死,军队元气大伤,宋景诗*投降胜保,编为靖东营,并被胜保举为五品顶戴蓝翎、都司衔花翎、参将等职。
次年初,随胜保南下安徽围剿捻军,屡次有意败北。后哗变拔营未成。被清*革去参将职务。
同年八月,随胜保赴陕西**起义军,又为其恢复参将职务。而宋景诗只是对*起义军进行联络和避让。
同治二年(1863年)初,宋景诗率部辗转回到临清,脱离清军,招募兵勇千余名,再次举行起义。清*急调各路大军围剿宋景诗黑旗军。宋景诗率部于堂邑、莘县、临清一带奋力反击,大败清军。
最后,清军使用“洋*队”,迫使黑旗军退至临清小刘贯庄。清军僧格林沁部在庄外挖壕放水,妄图水淹义军。黑旗军乘夜悄悄撤走,南经莘县,西入清丰,北走临漳,东进德州,回到夏津、高唐。半月之间,冲出清军重重围剿,昼夜行军三百里,足迹遍及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30余县。后再度南下湖北,与捻军张宗禹部会合。
同治四年(1865年)初,黑旗军绕道江苏,再入山东,配合捻军,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并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夜,在曹州(今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
关于宋景诗的结局,说法不一:一说捻军失败后,黑旗军转入东平湖,宋景诗不知所终;一说捻军失败后,宋景诗独自流落徐州、亳州一带,卖艺授徒,于1871年被安徽巡抚莫翰杀害;一说小刘贯庄一带有人在1899年还见宋景诗回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