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2 05: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33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及过程如下: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古代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汤姆森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01年后汤姆生在1904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然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两年之后他的学生玻尔将量子学说引入了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卢瑟福行星
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