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3 14:5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23:38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摘 要: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孟子 仁政思想 现代意义孟子,名轲,邹人,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据说他是鲁国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思想,是通过子思而上承孔子,他对孔子非常地敬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成为儒家学派其中一位主要的奠基人。一、性善论为孟子仁政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性善”是孟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由于孔子和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所面临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不同的。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人性的问题上,孔子只是指出了所有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过是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不同而使人们有所不同罢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阶级斗争的剧烈化,人性问题尤显突出了,人们充分地暴露了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差异。当时的思想家们为了解决所面临的这一社会问题,便展开了对人性的探索,考察人性与现实的关系。于是,对人性的讨论,便成了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并在此问题上展开了与告子的辩论。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从告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水来比喻人性没有所谓的善与不善的区别。孟子也以水来比喻人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不仅认为人性是善的,还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这“四心”看成是“四端”的萌芽。并把这“四端”进行扩展,形成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而且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与外在的因素无关。因此,孟子以具体事例来为此观点进行论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故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论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然后行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仁政”观便由此而产生,为此,他做了详细的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来源:文教资料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23:39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