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3 14: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3 22:13
蔡雄(1907-1927),字思牟,瑞安海安镇人。父亲早年去世,一兄一妹依靠母亲操持,清苦度日。七岁入海安小学读书,学习勤奋,文思敏捷。年少的蔡雄时常听镇上老人讲述三百五十年前沿海人民抗倭的故事,还和小伙伴们一起爬到镇上当年防御倭寇的城墙上,向伙伴倾吐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
1922年秋,蔡雄考入省立温州第十师范。他在校寡言少语,博闻强记,雅好诗文。就在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新文学作家朱自清先生来校任教,一些思想守旧的同志图谋抵制、排斥,借端生事,无理取闹,使朱先生穷于应付。蔡雄等却对朱先生拥戴备至,不仅恭听勤学,还仗义执言,经常为朱先生辩护、解围。1923年,蔡雄与爱好新文化的同志金贯真、何志泽、苏中常(渊雷)等组成“宏文会”、“血波社”等新文学研究团体,出版刊物,并邀请朱先生担任指导,积极宣传新思想。 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下,蔡雄逐渐放弃了文学研究,开始注意*问题,投身社会活动。同年秋,*派谢文锦到温州筹建党、团组织,蔡雄在与谢文锦的频繁接触中,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温州独立支部成立不久,蔡雄就在“温独支”负责人郑恻尘的介绍下加入了*主义青年团,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共青团员之一。后来,他继戴国鹏之后,接任永嘉共青团特支*。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温州成立了学生救国联合会及温州各界“五卅”惨案后援会。蔡雄当选为后援会招募股长。他随即组织全市学生、民众举行*示威。一日之间,罢课、罢工、罢市,数千人参加*,声势之大,为温州前所未有。之后,蔡雄又率领同学前往轮船码头抵制日货,风餐露宿,严禁“漏海”。一次,十师学生纠察队查获五马街一爿洋行私卖日货,他们立即发动师生,当场把玻璃柜内的日货全部捣毁。又有一次,东门奸商林贤仁偷运大米出海,蔡雄得知后,马上带领同学前往搜查。林贤仁先行贿收买,继而买通官府进行威胁。可是,蔡雄等人并未因此畏惧动摇,依然穷追不舍,迫使温州道尹将林贤仁游街示众,责令他写下*,保证不再“漏海”,大米就地平粜,并处以罚金,交“救国会”用于公益事业。当年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和影响下,温州的*教学校——艺文中学和崇真小学宣布脱离教会。蔡雄积极帮助有关人士创办瓯海公学,使学生们能够继续就学。 1926年,蔡雄由共青团员光荣转为*党员。6月22日,温州*会创办了会刊《温州学生》。蔡雄题写了发刊词,他以鲜明的*立场,明确地提出青年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到工农大众中去”,“*列强和封建军阀”,“为大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温州学生》的出版,有力地指导了温州的学生运动。在“温独支”成立后的两年内,蔡雄和郑恻尘、戴国鹏等领导骨干,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在改组*永嘉县党部,迎接北伐军进入温州,开展工农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与王超凡为首的温州*右派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7年“四·一二”反*政变后,温州随之发生了“四·一五”清党事件,军警包围各中学,搜捕*党人。蔡雄在群众的掩护下脱险,但他却不惧危险,多方奔走营救被捕同志。同时,他还和留在温州的“温独支”其他成员一起转入地下,创办油印小报,揭露反动派背叛*的罪行。小报以温州城隍庙大门匾额上的“照胆”两字命名,取名《照胆报》。报刊的大部分稿子均为蔡雄所写。5月9日,《照胆报》创刊号出版,刊登了诙谐而又辛辣的讽刺文章,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行,深受温州各界人民的欢迎。王超凡等反动派十分震怒,率领军警扑向《照胆报》上标明的出版处“城隍庙”,但一无所获,垂头丧气而回。“王超凡捉拿城隍爷”一时成为温州流行的大笑话。随着《照胆报》第二期、第三期的连续出版,报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王超凡等人坐立不安,下令全城戒严,派特务暗探到处搜查。 蔡雄回到家乡后,时刻想念着被捕的*同志。5月18日一早,他化装为农民,带上一捆宣传品,从海安乘小船到温州。不料,他在小南门外僻静之处上岸时,被特务发现,当即被捕。蔡雄被带到县*局审问,但他始终不吐一字,还怒斥敌人是孙中山先生的罪人、人民的公敌。敌人恼羞成怒,给蔡雄铐上脚镣,关进大牢。后来,敌人又变换手法给蔡雄纸笔诱他笔供。蔡雄愤然拿起笔,在纸上疾书了文天祥就义前写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接着,他又在文天祥的两句著名诗句前,加了两句作为自己的绝笔:“苦雨凄风尽血腥,钢筋铁骨冷如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狼狈不堪的反动派遂对蔡雄施用惨无人道的酷刑,蔡雄的手脚被打断,全身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多次昏死过去。但是他醒来后,仍然一身傲骨,视死如归! 1927年5月23日深夜,蔡雄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温州十中操场,牺牲时年仅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