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5 1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5 16:47
即确定参礼人员,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以笺纸书写请辞,行礼前三日,派人送达。辞如冠礼(某有子某,若某之某亲有子某,将加冠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人以书致辞。(来日某将加冠於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吾子将涖之,敢宿。某上某人。)正宾答书。(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 但这里,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亲或某封。妇人自称,於己之尊长,则曰儿,卑幼则以属於夫。尊长则曰新妇,卑幼则曰老妇,非亲戚而往来者各以其党为称。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设盥洗、帨巾於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於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主人: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笄者父亲:男子礼服。如玄端、深衣等。正宾:同主人。赞礼: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赞者、摈者、执事:深衣或褙子等女子礼服,或襦裙。众宾:各其盛服。如男子玄端、深衣,女子深衣、褙子等。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