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役中的地理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5: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57
居庸关: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设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玉门关: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嘉峪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仙人关: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天井关: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雁门关:古代关名。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石岭关: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平型关: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娘子关: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潼关: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蒲津关: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古严关: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镇南关:古代重要关隘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下关: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明代国力衰弱,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为烈。最严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兵大举南侵,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明军不能抵挡,遂陷平型关。接着由此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蒙古兵便分头掠繁峙,犯蔚县并屠掠延庆诸城,后因连日下雨才引军北归。
平型关在现代战争史上曾写下辉煌的一页。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初期,1937年9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在占据了华北大片土地后,冀中一路沿平绥线方向西进。当占领了大同以后,便以精锐兵团进攻南面的雁门关及其东西关口,企图南下欧太原。这是刚开到山西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决定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给日本侵略军一歼灭性的打击。八路军以三个团的兵力冒雨埋伏在平型关至东河南镇(在平型关之东)公路附近的山地上;另以一个团和一个骑兵营的兵力出平型关向灵丘、涞源、广灵方向前进,以钳制敌人,保障侧翼安全。当日军约4000人,军车10O余辆,大车20O余辆,由灵丘向西前进时,八路军埋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军分割,展开白刃战。经过一天激战,八路军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敌全部军车。缴获各种*支1000余支,还有野炮、机*以及战马50匹。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国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忱和树立起必胜信心。
现在平型关战役旧址已辟为抗日战争纪念地。旧址在灵丘县城西桥沟一带。距平型关约5公里。这里北依恒山余脉,南屏五台山峭崖,附近峰峦峻陡,比肩连袂,中通一路,形势非常险要。遍山松柏叠翠,风光秀丽,常有游人来参观游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9:57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地区,就是现在以西安为中心半径三百公里,地形为长条形的位置,这里在先秦时期曾经是周朝的首都,后来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西戎少数民族入侵,导致西周迁都,来到了黄河以北的洛阳。但在这个时期,秦国的祖先们留在了西周旧都以西的秦岭大山之中,后来在他们的*之下,占领了关中平原。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秦国统一了东方六国,很多人都是听说秦朝的军事实力如何强大,以及他们的*手段多么老练,但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地理。
哪怕是小朋友也听说过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很多人都以为打仗要的就是团结,只要众志成城,没有什么战争是不可战胜的,这其实是对于战争最大的误解。一般来说,天时是不可预测的,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最多就是通过夜观星象可以大概推测出来后面几天的天气状况,但任谁也不敢轻易把战争的决定性压在明天下不下雨上面。而人和,这其实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也是不可确定的,不可能只通过将帅的几句话就可以鼓舞十几万人的士气,亦或一鼓作气的气势,对于军队来说,这是最难的事情,而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难实现的。
讲到这里多说一句,要知道,古代没有正式的普通话,一支军队少则一两万人,多则五、六十万人,这些人的语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协调这些人在一场战争之中达到最高效的机动性,才是一个将领的本事所在,对于我们常人来说,让你带着这十万人从上海走到南京,恐怕每到还没到镇江,整个部队就会哗变。
地形却是这三者之中唯一不会改变的东西。一般来说,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座山还是一座山,一条河也还是那条河,从刘邦到蒋介石,无一不是要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考虑如何将兵力从某地以最快的方式运到某地,而对于地理的熟悉程度就决定了谁能更快的掌握战场的主动性。
山川河流在千年来都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朝代对于中国地形熟悉到可谓是烂熟于心,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形成了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区,也在这些地区的交界点建立起了一些关隘,这些,才是战争最重要的地方。
在两千年前,秦朝的的朝堂上进行着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有关于秦朝下一步出兵攻打哪里。张仪主张从武关出兵先占领汉中地区,攻打楚国,或者从函谷关出兵,攻陷魏国或韩国。而司马错却建议从南面大散关攻打现在的汉中地区,然后占领巴蜀,就是现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当时的巴蜀还是蛮夷之地,占领这里对于秦国来说看似没有任何好处,但秦武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建议,出兵大散关。
如果分析当年秦国统一六国,必须要知道它在此之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巴蜀地区。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所谓关中四大关隘,东面的函谷关,这里对于东方五国来说,退可守,进可攻,东南的武关,掌握着当时国家实力仅次于秦国的楚国的上游地区。关中平原的西南有着著名的大散关,这里是通往汉中和巴蜀地区的要道,西方的萧关,把守住这里,西方的戎狄少数民族就不会入侵,保证了秦国国内的的安全和平。
在两千年前,秦朝的的朝堂上进行着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有关于秦朝下一步出兵攻打哪里。张仪主张从武关出兵先占领汉中地区,攻打楚国,或者从函谷关出兵,攻陷魏国或韩国。而司马错却建议从南面大散关攻打现在的汉中地区,然后占领巴蜀,就是现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当时的巴蜀还是蛮夷之地,占领这里对于秦国来说看似没有任何好处,但秦武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建议,出兵大散关。
如果分析当年秦国统一六国,必须要知道它在此之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巴蜀地区。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所谓关中四大关隘,东面的函谷关,这里对于东方五国来说,退可守,进可攻,东南的武关,掌握着当时国家实力仅次于秦国的楚国的上游地区。关中平原的西南有着著名的大散关,这里是通往汉中和巴蜀地区的要道,西方的萧关,把守住这里,西方的戎狄少数民族就不会入侵,保证了秦国国内的的安全和平。
而巴蜀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粮仓,它可以供应秦国之后征战六国的军粮。这里说一下,之后的楚汉争霸,刘邦的封地就在汉中,被封为汉中王,刘邦几乎是沿着跟秦国一模一样的进攻路线打败了项羽。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关中地区极佳的战略位置,看看之后的朝代,西汉、西晋、唐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武周、大顺,都是定都在长安,而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而西安就是关中平原最重要的位置。
失势的关中,羸弱的江南:如果把战争想象成两个狙击手相互对射的过程,那首先你必须占有最有利的位置,关中地区就是一个这样的优势,宋朝之前关中平原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它的衰落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向南移动也成了不可避免的过程。
您好,这些都是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请给我一个赞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