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8: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3:51
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学说在今天获得广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那就是“盘古*”。随着岩石圈板块的移动,“盘古*”*开来,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依靠当今科技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地质学家们现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纽约时报》2007年报道,地质学家从对过去的探索进入到对未来的预测,第一次精确描绘出了过去2亿年到未来2.5亿年间地球外貌变化的模拟图。研究认为1000万年后,洛杉矶将成为旧金山的邻居;远到2.5亿年后,七大洲将久别重逢,重新合并为一个超级*:“终极盘古”。
对于地质变化趋势的预测,相关研究一度发展得十分缓慢,这是因为板块构造论到上世纪60与7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貌是由十几个岩石圈板块拼合而成的,刚性的岩石圈薄板在上地幔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地球重力作用等因素,这些岩石圈板块像拼图碎片一样被撕裂开来,形成了今天的*与海洋分布。
通过对板块构造论的研究,地质学家挖掘出了地球的过去,其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研究结果就是“盘古*”。*漂移学说的创始者、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存在一个超级*。这就是距今两亿年前的“盘古*”,可以被看作是今天各*的“胚胎形态”。“盘古*”在一亿年前开始*开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和大洋分布。
197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质学家罗伯特?迪茨迈出了预测地质变化的第一步,描绘出了未来5000万年*运动的蓝图。
5000万年听起来十分漫长,但是在地质学家看来,这样一个时间段不过是白驹过隙。如果地球的过去可以被浓缩到一年时间里,那么5000万年只相当于4天而已。
对于天气预报员来说,准确说出4天以后的天气并非难事;对于地质学家们来讲,预测5000万年后的地球外貌,也算不上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线”就是罗伯特?迪茨的研究对象之一。正是这一断层,导致了伤亡严重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威胁着洛杉矶地区的安全。迪茨通过对“圣安德烈斯断层线”的观测发现,太平洋板块正向北移动,不断挤压着北美*板块。
迪茨据此预测,1000万年后,“洛杉矶将成为旧金山的邻居”,5000万年后,洛杉矶将成为阿拉斯加的西岸城市。
如今,依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那些散布在地球遥远角落的成千上万个观测基地,以罗伯特?迪茨为首的地质学家们对于岩石圈板块的运动趋势正进行着更为精确的观测以及更加大胆的判断。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克里斯多弗?斯科特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受罗伯特?迪茨理论的启发,运用电脑技术,代替了这一领域最常用的传统绘图技术,描绘出*漂移在过去以及未来更为详细的模拟图。他说:“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想知道自己在十分钟后可以到达哪里。你只需要看看自己目前的车速,作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不过,斯科特斯的研究超越了罗伯特?迪茨,他研究的目标不再是5000万年,而是两亿年。斯科特斯提出这样一种大胆的推断:在两亿年后,分散的*将再度漂移到一起,重新形成一个超级*,斯科特斯将它命名为“终极盘古”。
斯科特斯说:“与其前身‘盘古*’的完整性不同,‘终极盘古’的中心还嵌着一个印度洋,它看上去会像一个巨大的油炸甜甜圈。我本来想称之为‘甜甜圈海’,但是我的一个非洲朋友提出了一个更酷的名字:‘终极盘古’,意思是这是最后一个盘古*。”
当然,在地质学家们看来,“终极盘古”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盘古*。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与*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在跳着一支异常缓慢的舞蹈。
针对斯科特斯的学说,西澳大利亚大学构造学特殊研究中心地质学家谢尔盖?皮萨莱夫斯基提出,*之舞的“舞步”方向如何,还值得商榷。他表示,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将向着与斯科特斯预测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最终消失的将不是大西洋,而是太平洋。一旦如此,北美洲与南美洲将与亚洲而不是非洲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截然不同的超级*,可以被命名为“美亚*”。
美国圣弗朗西斯塞维尔大学的地质学家布朗丹?墨菲则认为,现在就针对“终极盘古”或者“美亚*”进行预测还为时过早。不过他很有信心地表示,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与地质学相关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手段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内部运动、预测板块运动提供更有力的工具。“任何一个时期的地质研究,都只能算是一部漫长电影的一个单独镜头。只有把所有这些镜头连接在一起,我们才能看清楚地球*的舒缓舞步。”
现代计量科学的发展,使得每个科学爱好者很容易就能找到研究地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