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北海的早晨》晓月渐露时的朗诵配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8 04: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2 14:56
解读《北海的早晨》
对于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学生从小学到如今接触过不少。以自然为主题的美文它的精髓在哪里?作为教者我们如何准确把握这类文章的思想脉络,在此我选择了二期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北海的早晨》这篇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做以下理解品读――
(一)朦胧、跃动、明净的“自然美”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详尽描述了北海的三幅画面,各具美感。即:
1、黎明时的朦胧画面。为了突出北海的美,由岸边到湖面,先借山峦树木、台榭楼阁、柳树、灯光这些岸边景来映衬湖面宁静之美,然后用迷蒙的晨雾、雾中琼岛渲染北海的朦胧而飘逸的美。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那种薄雾缭绕的诗意美。
2、晓月渐露时的动态画面。当薄雾散去,晓月渐露时,作者先写空中的月,将月比喻为云,贴切地表现了晓月“白”而“薄”的特征;然后将视线投入变化的湖面,这种由上而下的观察条理清晰。对于湖面的描写,作者选择“无风、微风、大风”三种时刻湖面的不同变化,在比较之中勾勒出了北海由静而动的跃动之美。
3、太阳升起时的明朗画面。随着时间推移,平静时和奔涌时的湖面在初阳的照耀下那种明净纯粹的美,作者进一步用“金灿灿、亮闪闪、金光、银光”等一系列表色彩的词来体现,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 (二)灵动、鲜活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女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斯妤在这篇山水散文中以她女性的细腻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她特有的语言魅力。其具体表现如下:
1、出了静态景色的变化。比如文中前三段详尽描述了薄雾笼罩下湖畔及湖面的平静,作者从侧面用岸畔种种美景及迷蒙的琼岛结合来烘托,紧承其后借风的变化来描述湖面由“水平如镜――泛起涟漪――皱起波痕――奔涌着”的变化,借水波的流动表现湖面动静不同的朝阳美景。在宁静中增添无声动势,似乎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作者处处用含情的笔墨渲染眼前的北海,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例如:即使同写湖面的平静,也尽显不同:时而是“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呢。”,时而是“湖面水平如镜,碧澄澄的水波光滑柔软得如同绿色的软缎”。再如同写朝阳下的湖面,也各有千秋:或是“湖面像一轮千百倍地放大了的金灿灿的明月了!”,或是“湖面如同倒下了一滩亮闪闪的白金”,或是“湖面奔涌着莹莹的银光了,而且是颗颗点点地、疏疏地匀匀地分布着的,望去如同硕大的青玉盘上滚动着的粒粒珠玑,有着说不尽的湿润与晶莹。”如诗如画的景被作者微妙动人的文字刻画得更多了几分灵性和魅力,这得益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源自作者对山水的由衷热爱。
3、鲜活的生命。看者有情山水亦有情。当朝阳升起,一切都生气勃勃了。因此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由景转为人,在“兴奋的儿童、鲜艳的少女、眉开眼笑的老人”中以乘坐游艇的老人们为特写,在“歌声、笑声、桨声、机器声”的有声世界中结束全文。景美、人们的心情愉悦,两者相互映衬,使景成为充满活力的景,使人成为自然之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2 14:51
刘过梦 刘过梦刘过梦 刘过梦 刘过梦刘过梦 对于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学生从小学到如今接触过不少。以自然为主题的美文它的精髓在哪里?作为教者我们如何准确把握这类文章的思想脉络,在此我选择了二期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北海的早晨》这篇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做以下理解品读―― 刘过梦 刘过梦刘过梦
刘过梦 刘过梦刘过梦 刘过梦 刘过梦刘过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2 14:54
ghthytkjutyl.unt6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