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0: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59
有关齐长城传说故事梗要
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齐长城,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表文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无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染疆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除了它本身历尽沧桑、硝烟弥漫的史诗外,在齐长城沿线的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浩瀚如海的传说故事。这些内容丰富、文字朴实、情节感人、文笔流畅、琅琅上口的民间故事,有的以史实为毛胚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壮颂歌,也有的出于对统治者的憎恶而增加了浓厚情感的鞭打;既塑造了人们崇敬的栩栩如生的上层人物,更有生龙活现的百姓故事。这些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极大的丰富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由于数量极大,不能详列,现仅择其与齐长城有关的几则梗要介绍如下。
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
千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很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长期以来世人错误地认为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却不知实为齐长城。
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
到了战国时期,《檀弓》一书引曾子的话中对这段史实增加了“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从而把“哭夫”的史事变成了“悲歌”流行曲。
西汉时,刘向在《烈女传》中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至此,故事又由“悲歌”演变成了“崩城”。
东汉时,有《杞梁妻叹》琴曲,并称曲系杞梁妻自做。
西晋时,崔豹《古今注》中有:“杞植妻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是说杞梁妻高声哭倒了杞国都城。
到了唐朝,诗僧贯休作诗《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竟把杞梁变成了秦朝人,并被筑在城墙里,其妻哭崩了秦长城。从此,杞梁妻及其后来演变成的孟姜女就与秦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既然杞梁和杞梁妻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发在300多年后秦始皇修筑的秦长城。其实,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对此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一系列文章,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
孟姜女投红石江而死
长清县与泰安交界处万德镇有个长城村,东西两侧山峦起伏,中间是宽二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现在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在此通过,齐长城自西向东经过该村,故原名长城铺。至今村边及两侧山上城墙遗迹明显。
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枢纽。村内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筑群,街*最高建筑为“过街阁”,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过街阁上下三层,底层拱形石门,阁上供奉玉皇大帝,阁下有石碑4通。过街阁在*中被拆毁,遗址尚能辨认。
崇寿寺坐落在过街阁西北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完整的清代康熙廿七年重修碑。崇寿寺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铜像三尊,每尊重约三千斤,莲花座高一米多。50年代初搬掉十八罗汉像,50年代末大殿建筑被拆毁。崇寿寺遗址被学校占用,寺内最后一名和尚现名赵学文,现在学校当瓦匠。
阁东南三十多米处是皇姑院,相传万历妹妹出家在此。村民赵殿义家至今保存着一块《重修皇姑院记》碑残片。
紧挨着过街阁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姜女庙”,坐北朝南三大间,十九步台阶,三步两孔桥,庙前有三棵两合围的古柏,十余通碑。庙内塑孟姜女像,两侧童子塑像,墙壁上绘着孟姜女的故事画。五十年代末拆除庙内塑像,改作小学教室,1973年孟姜女庙被拆除。残碑碎块都被当作建筑材料用于砌井和民房。清道光《长清县志》引《旧志》说长城:“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从张夏到泰安道中的长城铺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庙。”
发源于泰山西麓的大沙河流经长城村东侧并有一水库,当地通名叫红石江。
长城村村民自古以来代代传说着孟姜女是本村人,当她闻讯丈夫死于修长城工地,悲伤欲绝,天天哭于长城脚下,最后投红石江而死。为纪念她的感人事迹,在红石江边修建了“姜女庙”。至今长城村还有三户姜姓村民,他们自称是孟姜女的宗亲。
馉饳汤旺
安丘县郚山乡大车山南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靠近山顶西侧有一对石峰,恰似进山的山门,翠绿的北山坡上散落着很多圆浑的白色石块,远看很像撒遍山坡的饺子,当地称此山为“馉饳汤旺”(山东省胶东地区土语“馉饳”即水饺)。齐长城建筑在此山山脊上,坍塌后的长城遗迹至今清晰可见。“馉饳汤旺”这山名的来历记载着一个悲壮的历史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当地传说,当年孟姜女的丈夫应征修筑长城,孟姜女常来给丈夫送衣食。可怜丈夫非常辛苦,想改善一下生活,特意包了馉饳(饺子)用瓦罐挑着送上山来。进得山门却四处找不见丈夫,再三打听才得知不堪劳累的丈夫已殉职。这消息如雷轰顶,悲痛如绝的孟姜女立刻栽倒在地,晕了过去,瓦罐被打碎,馉饳汤从山顶流下,撒满山坡,立刻变成了石头。
南修长城挡大水 北修长城挡大兵
齐长城起点处的广里和东障(古平阴)一带,广泛流传着“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铁牛上树,逢广就住”等古代兴修水利和齐长城时的故事。
这里代代相传说,古时候黄河(济水)“只保河西,不保河东”,所以广里、东障一带经常发大水,形成一片湖泊,水大时这里一片汪洋。正在田间秋收的广里村74岁老农刘太金说:“马山顶上有拴船缆绳的铁桩”。
这段故事是说古济水因西岸修堤坝挡水,造成东岸的的广里和古平阴处河水泛滥成灾,水大涨到海拔512米的马山顶上拴船的程度。果真如此,那么不要说广里、平阴,就连济南、泰安也都淹没在水下了!当然这仅是传说故事而已。
铁牛怎么能上树呢?原来是名为“铁牛”的孩子爬到树上躲避大水灾难。而广里是个走到这里要住宿的较大村落。
为了防止河水泛滥,齐国在济水东岸也修堤坝障水,后来把挡水的堤坝发展成军事用途的长城,即是“南修长城挡大水”的来历。“北修长城挡大兵”是说后来在北部山区修筑的长城不是用来挡水,而是专门用来防御外国侵略的了。
长城修到钉头崖 一降四十里
泰山西北麓,长清与泰安交界处有座海拔800米悬崖峭壁的山峰叫“钉头崖”,是齐长城经过的地方。
相传当年修筑齐长城时,修到这里因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不仅建筑材料运不上去,空着身也很难爬上去。城墙迟迟修不上去,惹恼了齐侯,齐侯便把领修的将军斩首,将其头颅钉在悬崖峭壁上,杀一儆百,以威胁劳工必须把长城继续修上去。尽管如此,长城始终没能修上去,只修到悬崖峭壁下为止,从这里以东四十里没有城墙。从此,当地有了“长城修到顶头崖,一降四十里”的传说,流传至今。
实地考察也证实,从钉头崖至牛山口35里确实没有砌筑城墙。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一段没修城墙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用海拔高达800至900米的山山相连的高山代替了城墙。
十二个太阳轮轴转
齐长城沿线老百姓广为流传说,当年齐国为了预防别国侵犯,征用大批劳工修建齐长城,当时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轴转,这样二十四小时就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迫使劳工没有睡觉和休息的时间,修长城的人饥渴难忍,疲惫不堪,致使死亡时有发生,而死后尸体就被筑在城墙里了。这段故事是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的憎恨而广为流传着。
齐长城考察期间,长城沿线村民多有反映说,七十年代扒土城墙造大寨田时,从城墙里挖出过人骨。据长清县广里村71岁老人李瑞桢说,1971年他曾亲身参加了长城起点“岭子头”处那口机井的施工,机井直径25米,深4米,取土时共挖出20余具人骨。
常将军的故事
沂水与临朐边界上穆陵关北侧原有“常将军庙”,内塑常将军铁像。穆陵关西5.5公里*城线上有一座海拔478米的围子山,山顶上有“点将台”遗址,又称“斩将台”。穆陵关和斩将台这两处遗址记载着齐长城同一段故事。
穆陵关一带是齐国南部越、楚、鲁、莒进攻齐国腹地的重要门户,齐国在这里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和两座关口,以加强防范。据说,这一战略设防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常将军。
战国时期,常将军领命修筑这一带长城时,擅作主张在大岘山和草山亭修了两道长城,建筑了穆陵关和大关。常将军的做法有违齐王意愿,于是以“误修长城”之名,被齐王斩首于“点将台”。此处始称“斩将台”。
后来,楚国果然发兵从这里进攻齐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厮杀,损兵折将,死伤过半才攻破穆陵关,当继续前进了5.5公里,又遇到了一道长城和大关。疲惫不堪的楚军便问当地民众:“到底还有多少道这样的长城和关口?”得到的回答是:“象这样的长城,共有十道!”胆颤心寒的楚军被吓呆了,不敢再贸然攻打,便撤退了。
齐王这时才明白,当时修筑两道长城是正确的,后悔误杀了常将军。下令建“常将军庙”,塑将军铁像,追思将军功德。
杨廷将军的传说
杨廷山坐落在沂水县富官庄乡与莒县东莞镇接界处,海拔319.4米,西来的齐长城经此山脊东行1200米即是南北两条长城会合的三楞山,齐长城自三楞山进入莒县境内。杨廷山西侧小山头上有“斩将台”,杨廷山东侧莒县境内有一村庄叫“杨廷官庄”,“杨廷山”、“杨廷官庄”其名都来自杨廷将军。
当年,杨廷将军奉齐王命指挥修筑长城,杨将军充分利用地形,沿着群山山脊砌筑城墙,使长城更加险要,易守难攻。但是,这样做却违背了齐王从沂山往东一直修到大海的旨意,于是,杨廷将军被齐王处斩于这座山上,“斩将台”由此而来,然后,齐王命令在南侧平缓地上又修筑了一条长城。后来,楚国进攻齐国,先攻破了建造在平缓地上的长城,又进攻到北线山岭上的长城时,没能攻破。从此齐王认识到杨廷将军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幡然悔悟,为杨廷将军平反昭雪,把斩首杨廷处命名为“杨廷山”,杨廷将军住过的村子命名为“杨廷官庄”,以示纪念。
皇姑出家
长清与泰安接界处有个“长城铺”,现名长城村,因齐长城从该村穿过而得名。村中南北大街上原有一座高大的齐长城关门叫“过街阁”。该村老百姓流传着“南京到北京,过街阁最高”的说法。“过街阁”东南侧有座寺庙称“皇姑院”,是祭祀明代万历皇帝妹妹的。
当年,万历皇帝的母亲和妹妹一道来泰山进香,路过“过街阁”时突然从轿子里栽了下来,太医看后说:“皇姑不能婚嫁”,万历母亲便许愿女儿在此出家为尼,于是修建“皇姑院”,万历妹妹在此出家。从此以后,历代文武大臣凡路过“过街阁”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至今,村民赵殿义家还保存着一块《重修皇姑院记》碑的残块。
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
沂山周围民间广泛流传着赵匡胤登基前在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起兵创业之初,率兵征战,戍马疆场,来到穆陵关,遇到后周守关将军韩通据险抵抗。据说,韩通系长臂猿转世,平时手臂和常人一样,而战时臂长可达丈余,有万夫不当之勇。赵匡胤武艺高强,领兵与韩通激战穆陵关,但连战败北,损兵折将,便退至大关休整。由于连日交战的疲劳,很快进入梦乡,梦见皓首白须神仙授意:“韩通手臂虽长,已被吾缚住,明日再战,韩通可擒”。赵匡胤领悟,顿首叩谢曰:“神仙若助我一臂之力,战败韩通,夺得天下,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翌日再战,果然韩通神臂不能再伸展,被赵匡胤擒住。为报前仇,缚住韩通双脚,拴在马后倒拖着往南直奔,直至拖死。
现今穆陵关南沂水境内有马站、道托、韩家曲三个自然村。“马站”即赵匡胤住马休息之处;“道托”系赵匡胤倒拖韩通经过之地;“韩家曲”为韩通屈死的地方。
赵匡胤建立大宋登基称帝之后,感神恩德,下令重新修建东镇庙,塑沂山神像,传为佳话。
老子采药摘药山
安丘县柘山乡与召忽乡交界处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药山,长城自东北方的城顶山而来,经过摘药山顶向西南李家顶而去,城墙遗迹高大。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俗称老子)曾在此山采过药,故名“摘药山”。山的西北侧有一硕大山洞,相传为老子炼丹处,名为“老子洞”。
摘药山顶原有近百间古建筑群,规模可观,可惜现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础如数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块石砌筑、拱顶结构、上下两层的“金阙云宫”却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此宫上层奉祀老子,下层供奉玉皇大帝。这种安排不免使人费解,难道老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还高?据传说,这是因为“先有老子,后有天”,故而如此。
摘药山下有大老子村,现为柘山乡*驻地。全村4000多户人家几乎都姓李。据李氏家谱记载,自汉代起即有老子后裔迁此定居,至今李氏家族仍与河南、安徽的老子后裔有联系。
黄巢寨和黄巢墓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公元875年发动农民起义,南破广州,西取长安,历经12省,转战数万里,浴血奋战达10年之久。后来败北退至泰山一带,企图利用齐长城之险重振旗鼓,东山再起,最终自尽于莱芜的狼虎谷。
长清万德镇与泰安道朗镇边界上有一座山,海拔628.8米,齐长城由西侧夹子山而来,经过此山东去五花岩山。传说,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被官军追急溃不成军,便在此山安营扎寨。山名黄巢寨由此而得。
黄巢寨西有“一线天”和双重山门,北有点将台,东南则有一长500多米、岭脊平坦、不长树木只生野草的山岭,当地称为“跑马岭”,即黄巢军跑马练兵的地方。黄巢寨北麓万德境内有上营、下营等村庄,又有村名石胡同,原名石寨城。传为唐朝官兵围攻黄巢寨时驻扎和交战场所。
历城柳埠与泰安下港边界上有梯子山,西南东北走向的齐长城沿此山脊而行。山阴历城柳埠境内有山脊平缓的跑马岭,长约4公里(现辟为济南野生动物园),跑马岭西有黄巢村。传说黄巢在此驻扎和习武。山阳泰安下港境内有八亩地村,村南有黄巢墓,南北27米,东西14米,高6.25米。当地传说,黄巢兵败落荒而逃时,帽子跑掉了,士兵为了不让追赶他们的官军得到这顶帽子,便把帽子藏了起来,以后埋在这里,因此,黄巢墓实为黄巢衣冠冢。周围还有几个村子因黄巢而得名:扳倒井村因黄巢战败遁此,口渴难忍,天赐水井,但骑在马上够不着,士兵把马前腿扳倒便于黄巢舀水喝,故名扳倒井村;祥沟庄村名的传说是为了打击黄巢军的士气,唐僖宗亲笔题写“降寇庄”匾额,着人挂在该村头槐树上,但被老百姓偷偷换成“祥沟庄”,为黄巢带来吉祥,该村遂称祥沟庄;焦家峪是“造甲峪”的谐音,传说黄巢制造盔甲的地方;拉马峪则因为黄巢败退至此,人困马乏,拉着马经过此地而得名。
古今战场城顶山
安丘县辉渠、雹泉、庵上三乡镇交界处有一座山,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城顶山”。山的走向呈东北西南向,长2800余米,宽1700余米,此山海拔446米,山顶平坦。长城自西北方的峰山经过望军顶来此,在该山转弯向南而去。
自古以来,此山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山上既有冷兵器时代用浑圆的大块玄武岩砌筑的城墙,也有现代战争使用过的石筑单人掩体,更有罕见的把古城墙中间扒空做大型防御工事。这里城墙纵横,军事设施遍地,简直成了军事设施博物馆。
据说,当初齐宣王在这里修建长城时,采用孙膑战法,将长城筑成“迷魂阵”,内藏玄机,敌人一旦闯入就会迷失方向,难逃灭顶之灾。至唐朝时,安绿山造反曾在此安营扎寨,被征剿大元帅郭子仪追急,仓皇逃窜误入迷魂阵而丧生。
1943年,爱国将领于学忠率原*五十一军激战七昼夜,突破敌军重围,血染城顶山,歼灭日寇千余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在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00
别南修长城挡大水 北修长城挡大兵
齐长城起点处的广里和东障(古平阴)一带,广泛流传着“南修长城挡大水,北
修长城挡大兵”,“铁牛上树,逢广就住”等古代兴修水利和齐长城时的故事。
这里代代相传说,古时候黄河(济水)“只保河西,不保河东”,所以广里、东
障一带经常发大水,形成一片湖泊,水大时这里一片汪洋。正在田间秋收的广里村74
岁老农刘太金说:“马山顶上有拴船缆绳的铁桩”。
这段故事是说古济水因西岸修堤坝挡水,造成东岸的的广里和古平阴处河水泛滥
成灾,水大涨到海拔512米的马山顶上拴船的程度。果真如此,那么不要说广里、平
阴,就连济南、泰安也都淹没在水下了!当然这仅是传说故事而已。
铁牛怎么能上树呢?原来是名为“铁牛”的孩子爬到树上躲避大水灾难。而广里
是个走到这里要住宿的较大村落。
为了防止河水泛滥,齐国在济水东岸也修堤坝障水,后来把挡水的堤坝发展成军
事用途的长城,即是“南修长城挡大水”的来历。“北修长城挡大兵”是说后来在北
部山区修筑的长城不是用来挡水,而是专门用来防御外国侵略的了。
长城修到钉头崖 一降四十里
泰山西北麓,长清与泰安交界处有座海拔800米悬崖峭壁的山峰叫“钉头崖”,是
齐长城经过的地方。
相传当年修筑齐长城时,修到这里因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不仅建筑材料运不上
去,空着身也很难爬上去。城墙迟迟修不上去,惹恼了齐侯,齐侯便把领修的将军斩
首,将其头颅钉在悬崖峭壁上,杀一儆百,以威胁劳工必须把长城继续修上去。尽管
如此,长城始终没能修上去,只修到悬崖峭壁下为止,从这里以东四十里没有城墙。
从此,当地有了“长城修到顶头崖,一降四十里”的传说,流传至今。
实地考察也证实,从钉头崖至牛山口35里确实没有砌筑城墙。但是,传说毕竟是
传说,这一段没修城墙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用海拔高达800至900米的山山相连的高山代
替了城墙。
十二个太阳轮轴转
齐长城沿线老百姓广为流传说,当年齐国为了预防别国侵犯,征用大批劳工修建
齐长城,当时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轴转,这样二十四小时就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迫
使劳工没有睡觉和休息的时间,修长城的人饥渴难忍,疲惫不堪,致使死亡时有发
生,而死后尸体就被筑在城墙里了。这段故事是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的
憎恨而广为流传着。
齐长城考察期间,长城沿线村民多有反映说,七十年代扒土城墙造大寨田时,从
城墙里挖出过人骨。据长清县广里村71岁老人李瑞桢说,1971年他曾亲身参加了长城
起点“岭子头”处那口机井的施工,机井直径25米,深4米,取土时共挖出20余具人骨
。
常将军的故事
沂水与临朐边界上穆陵关北侧原有“常将军庙”,内塑常将军铁像。穆陵关西5.5
公里*城线上有一座海拔478米的围子山,山顶上有“点将台”遗址,又称“斩将
台”。穆陵关和斩将台这两处遗址记载着齐长城同一段故事。
穆陵关一带是齐国南部越、楚、鲁、莒进攻齐国腹地的重要门户,齐国在这里修
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和两座关口,以加强防范。据说,这一战略设防的功劳应该归功于
常将军。
战国时期,常将军领命修筑这一带长城时,擅作主张在大岘山和草山亭修了两道
长城,建筑了穆陵关和大关。常将军的做法有违齐王意愿,于是以“误修长城”之
名,被齐王斩首于“点将台”。此处始称“斩将台”。
后来,楚国果然发兵从这里进攻齐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厮杀,损兵折
将,死伤过半才攻破穆陵关,当继续前进了5.5公里,又遇到了一道长城和大关。疲惫
不堪的楚军便问当地民众:“到底还有多少道这样的长城和关口?”得到的回答是:
“象这样的长城,共有十道!”胆颤心寒的楚军被吓呆了,不敢再贸然攻打,便撤退
了。
齐王这时才明白,当时修筑两道长城是正确的,后悔误杀了常将军。下令建“常
将军庙”,塑将军铁像,追思将军功德。
杨廷将军的传说
杨廷山坐落在沂水县富官庄乡与莒县东莞镇接界处,海拔319.4米,西来的齐长城
经此山脊东行1200米即是南北两条长城会合的三楞山,齐长城自三楞山进入莒县境
内。杨廷山西侧小山头上有“斩将台”,杨廷山东侧莒县境内有一村庄叫“杨廷官
庄”,“杨廷山”、“杨廷官庄”其名都来自杨廷将军。
当年,杨廷将军奉齐王命指挥修筑长城,杨将军充分利用地形,沿着群山山脊砌
筑城墙,使长城更加险要,易守难攻。但是,这样做却违背了齐王从沂山往东一直修
到大海的旨意,于是,杨廷将军被齐王处斩于这座山上,“斩将台”由此而来,然
后,齐王命令在南侧平缓地上又修筑了一条长城。后来,楚国进攻齐国,先攻破了建
造在平缓地上的长城,又进攻到北线山岭上的长城时,没能攻破。从此齐王认识到杨
廷将军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幡然悔悟,为杨廷将军平反昭雪,把斩首杨廷处命名为
“杨廷山”,杨廷将军住过的村子命名为“杨廷官庄”,以示纪念。
皇姑出家
长清与泰安接界处有个“长城铺”,现名长城村,因齐长城从该村穿过而得名。
村中南北大街上原有一座高大的齐长城关门叫“过街阁”。该村老百姓流传着“南京
到北京,过街阁最高”的说法。“过街阁”东南侧有座寺庙称“皇姑院”,是祭祀明
代万历皇帝妹妹的。
当年,万历皇帝的母亲和妹妹一道来泰山进香,路过“过街阁”时突然从轿子里
栽了下来,太医看后说:“皇姑不能婚嫁”,万历母亲便许愿女儿在此出家为尼,于
是修建“皇姑院”,万历妹妹在此出家。从此以后,历代文武大臣凡路过“过街阁”
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至今,村民赵殿义家还保存着一块《重修皇姑院记》碑的残块。
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
沂山周围民间广泛流传着赵匡胤登基前在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起兵创业之初,率兵征战,戍马疆场,来到穆陵关,遇到后周守关
将军韩通据险抵抗。据说,韩通系长臂猿转世,平时手臂和常人一样,而战时臂长可
达丈余,有万夫不当之勇。赵匡胤武艺高强,领兵与韩通激战穆陵关,但连战败北,
损兵折将,便退至大关休整。由于连日交战的疲劳,很快进入梦乡,梦见皓首白须神
仙授意:“韩通手臂虽长,已被吾缚住,明日再战,韩通可擒”。赵匡胤领悟,顿首
叩谢曰:“神仙若助我一臂之力,战败韩通,夺得天下,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
身。”翌日再战,果然韩通神臂不能再伸展,被赵匡胤擒住。为报前仇,缚住韩通双
脚,拴在马后倒拖着往南直奔,直至拖死。
现今穆陵关南沂水境内有马站、道托、韩家曲三个自然村。“马站”即赵匡胤住
马休息之处;“道托”系赵匡胤倒拖韩通经过之地;“韩家曲”为韩通屈死的地方。
赵匡胤建立大宋登基称帝之后,感神恩德,下令重新修建东镇庙,塑沂山神像,
传为佳话。
老子采药摘药山
安丘县柘山乡与召忽乡交界处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药山,长城自东北方的城顶
山而来,经过摘药山顶向西南李家顶而去,城墙遗迹高大。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俗称老子)曾在此山采过药,故名“摘药
山”。山的西北侧有一硕大山洞,相传为老子炼丹处,名为“老子洞”。
摘药山顶原有近百间古建筑群,规模可观,可惜现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础如数
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块石砌筑、拱顶结构、上下两层的“金阙云宫”却比较完整地
保留下来。此宫上层奉祀老子,下层供奉玉皇大帝。这种安排不免使人费解,难道老
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还高?据传说,这是因为“先有老子,后有天”,故而如此。
参考资料:xxcc666的日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00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范杞梁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杞梁。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杞梁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杞梁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01
老子采药摘药山
安丘县柘山乡与召忽乡交界处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药山,长城自东北方的城顶
山而来,经过摘药山顶向西南李家顶而去,城墙遗迹高大。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俗称老子)曾在此山采过药,故名“摘药
山”。山的西北侧有一硕大山洞,相传为老子炼丹处,名为“老子洞”。
摘药山顶原有近百间古建筑群,规模可观,可惜现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础如数
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块石砌筑、拱顶结构、上下两层的“金阙云宫”却比较完整地
保留下来。此宫上层奉祀老子,下层供奉玉皇大帝。这种安排不免使人费解,难道老
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还高?据传说,这是因为“先有老子,后有天”,故而如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01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