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2 07: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2:52
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生物礁发育情况与东部岛礁区明显不同。出现多期生物礁发育和淹没事件。生物礁发育期主要有: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上新世(表2.3、图5.2)。
表2.3 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不同时代礁相碳酸盐岩的面积和厚度
渐新世生物礁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呈孤立丘状。主要分布在西沙海域西侧的斜坡带较低隆起部位,是海侵早期形成的生物礁(图2.2)。
图2.2 西沙海域渐新世生物礁地震反射速度反演剖面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40、T50、T60、T70和T80分别代表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渐新和始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色标由红→黄→绿→蓝表示层速度依次减小
早中新世生物礁数量、规模、形态和分布特征与渐新世基本相当(图2.3)。
图2.3 西沙海域早中新世生物礁丘状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40、T50、T60和T70分别代表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和渐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中中新世生物礁数量开始增多,出现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滩复合体,但与早中新世相比,生物礁规模变化不大(图2.4,2.5,2.6)。
图2.4 西沙海域中中新世剥蚀残余生物礁丘状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40、T50、T60和T70分别代表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和渐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图2.5 西沙海域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地震反射速度反演剖面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T50和T6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下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色标由红→黄→绿→蓝表示层速度依次减小
图2.6 西沙海域中中新世碳酸盐岩斜坡带地震反射速度反演剖面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和T6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和下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色标由红→黄→绿→蓝表示层速度依次减小
与早-中中新世相比,晚中新世生物礁发育数量明显增多,规模明显增大,出现连续丘状反射的复合生物礁体(图2.7,2.8,2.9,2.10,2.11)。
图2.7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末生物礁连续丘状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T50和T6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下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图2.8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末和上新世生物礁连续丘状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20、T30、T40、T50、T60和170分别代表更新统、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和渐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图2.9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台地边缘礁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T50和T6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图2.10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上新世塔礁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T50和T6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图2.11 西沙海域晚中新世生物礁发育世代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30、T40、T50、T60和T70分别代表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和渐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1~4代表生物礁生长期次
上新世生物礁的特点与晚中新世相当,具有连续丘状反射的特点,但数量已逐渐减少,且分布逐渐向西沙海域东部的岛礁区迁移(图2.8,2.12)。
图2.12 西沙海域上新世生物礁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
TO、T10、T20、T30和T40分别代表海底、全新统、更新统、上新统和上中新统底界;Tg代表潜山顶面;阴影为生物礁
另外,在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东侧接近东部岛礁区附近,发现在海平面以下出露海底并逐渐被覆盖的环礁(图2.13),礁核、潟湖和礁前反射明显。
图2.13 西沙海域西部盆地区东侧东部岛礁区附近出露海底的环礁地震反射特征(左)及地质解释(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