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粗暴行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2 08: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2 11:35
我们幼儿园大班有一个男孩,最近经常在家长群里被妈妈们投诉。虽然男孩们一起玩时,难免有些推搡和拳脚动作,但那个小男孩总是下手太重,有时把人家的脸都抓了,有时会会抓人家的头发,让孩子们很不舒服,纷纷回家投诉。
孩子们很聪明,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向父母求助。现在微信发达,家长在群里跟对方家长沟通,也有一些家长提出,不要和对方坐在一起,阻止孩子和他继续来往。
其实,孩子是不会记仇的,经常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天又玩在一起了。然后我们心疼地看到,孩子又再次受伤了。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阻止来往,不如妈妈教孩子学会不责备、不讨好地和对方沟通。如果孩子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隐忍。晚上再通过父母找对方父母,由对方父母再来教育,效果是打了折扣的。如果对方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的孩子也养成了依赖父母解决问题的习惯,问题是,我们哪里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孩子不会表达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玩一下角色扮演游戏,你扮演你的孩子,孩子扮演那个很凶的男孩。然后你给他示范,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比如你示范说:“我们是好朋友,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抓我。否则,以后不就不和你玩了。”或者“我喜欢和你玩,但你常常弄伤我,你要小心一点,动作不要那么大。如果我总是受伤,妈妈就不让我们做好朋友了。”如果孩子不敢,我们就陪他一起去。凡事开头难,一致性沟通从幼儿园做起,矛盾的产生就是我们教育的好机会。
通过这个过程,那个小男孩也能有所学习。小孩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力量,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对方不舒服,甚至受伤,因为他自己并没有感觉不舒服。所以,他的“暴力行为”并不一定就是故意的,但这不代表他不需要改变。如果他的暴力行为总是不被提醒,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克制自己。
跟孩子沟通一下,给那个孩子两三次的学习机会,在你们觉得给够了机会时,可以最后一次提醒说:“这是最后一次,你再这样,我们俩以后就不能一起玩了。”这样,如果对方还是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因此难过。
如何改变孩子的粗暴行为呢,我们有爱的家长们纷纷给出建议,帮忙找原因。妈妈也很困惑,自己对孩子非常严格,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妈妈为了表明严格管教的态度,还拍了自己拿棍子教育孩子的视频发给我们老师。
有的妈妈主张多抱抱,有的妈妈建议少溺爱。妈妈用棍子管教孩子,家长群里一片反对的声音。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他去做不能做的事,是不是我们可以打他呢?过去,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人是告诉我们,小孩子还听不懂道理,打一下小手打一下*,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只要不伤害到孩子就好了。
打是可以让孩子知道做那个事情是会受惩罚,但他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孩子也许会因被打产生情绪而有报复心态,也会害怕惩罚而压抑,甚至会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做,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习惯。
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一个*一样,以尊重的态度反复地告诉孩子,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孩子也是能够明白的。跟打相比,效果可能一样,也许可能还要慢一点,但传递的理念是不同的。我们尊重他,他才能学会尊重自己,也能够尊重别人。
我们这个可爱的妈妈,为了教育孩子,动了想了很多办法。她找了两个娃娃扮演同学,用角色扮演来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同学。
方法很好,“欺负”的提法却不当,孩子并没有想要“欺负”同学的主观想法,却被家长无意贴了标签。
那么,孩子习惯用力“打”来表达喜欢,我们大人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反复对他说:“你喜欢宝宝,可以用拥抱、*的方式,不要用拍打的方式,那样她会疼的。”
如果父母能够多次提醒,并加以示范,孩子应该慢慢就会学习到。
表达喜爱之情,身体的表达比语言直接,深受孩子们喜欢。不过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力气过大。可能是因为胳膊的大运动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对力气的力度控制不准。
这个主要是因为七八个月开始有抓握敏感期时,大臂运动没有让孩子得到锻炼。出现“打人”现象,其实是他们潜在的大运动需求。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敏感期,一岁多,孩子喜欢抛、扔的时候,用一些玩偶,塑料球,跟孩子一起玩,都是发展大臂运动很好的方式。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公益读书会,学习《捕捉儿童敏感期》,父母的理论和思想走在孩子发展需求的前一步,育儿真的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