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9 14: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3 23:44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作者蒋廷黻先生生于1895年,他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变迁,并且对中国近代变化有独到见解的一位史学家。与其他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西方人的东来就是殖民、就是入侵不同,他着眼于他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从人民本位的角度上提出了截然不同乃至根本相反的看法。他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体系和叙事框架,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蒋廷黻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书,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了林则徐的英雄形象,并突出了琦善的作为和意义。蒋廷黻先生对琦善这样评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虽然,琦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算重要,宣宗以后又赦免了他,使他作了一任陕甘总督,一任云贵总督。他既知中国不如英国之强,他应该提倡自强如同治时代的文祥及曾、左、李诸人,但他对于国家的自强竟不提及。林则徐虽同有此病,但林于中外的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的明白。这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与当今理性看待任何事物的观念不同。这篇文章在当时可谓在一众吹捧文章中鹤立鸡群。这一现象,也激发了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浓厚研究兴趣。
于是在1938年春天,他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编写,这本书在当时的一众史书中可以说是观点鲜明立论平实。但苦于于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太提及,所以知名度并不高。可他客观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比例是无法被掩盖的。
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他从两位历史人物入手讲述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形。从他的描述中,中国旧社会循环套的最低点的交叉口就在眼前一一展现。我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有官吏苛扣,下有匪党抢夺”的社会状态。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洪秀全不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下层,他自己也并不是个劳力者。但是他科举两次接连失败,心怀怨恨,便利用民众的宗教信仰举行了民间运动,打着“*教义,儒家大同结合,平等平均”的旗号以满足自己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提出了平等、平均思想,具有进步性和*性。可笑的是,他提倡的所有举措在他自己身上都没有一一实践,对于社会*更是消极。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庭充满了妃妾;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他建设新王朝的举动可以进一步昭示出,他的真实目的并不在建设新国家和新社会;他虽动摇了清*的统治基础,但是这样的领袖并不可以复兴民族,不可能成为部下的团结中心。1864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他的宗教*及种族*就烟消云散了。
洪秀全想*清朝,恢复汉族的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表现他有相当*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的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们的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在当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中外的联合绞杀下,是不可能茁壮成长,也是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的。
再来说说曾国藩领导的近代化运动。不得不说,曾国藩虽是旧文化时期的代表的人物,但他却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在晚清时期,他与当时的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创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的进行,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认识到了学习西洋机械,然后才能生存的道理;也看到了中日孰强孰弱,关键在于哪个国家改革的快。曾国藩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一方面劝说朝廷接受西洋近代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还不忘恢复中国固有的*信念和理论观念。我们不能因为曾国藩没有放弃作为统治中心的清*,就对他进行抨击。他们的改革虽不彻底,但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并且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缓解了国家间的危险关系。
但洋务运动的实质还是利用西方科技最终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就当时的士大夫阶级来说,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并且他们无法想象出没有了统治阶级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他怕清朝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绕环着,长期的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所以他们全力维护这个岌岌可危的清*。
他救了清朝,但清朝没有救得了中国。
曾国藩与洪秀全,分别代表了中国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作出的反抗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对追求自由和平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