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2 0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4 05:52
菇王魏正延
梅岭村有个种菇大王,自1987年与蘑菇结缘以来,一直从事菇业生产,现已拥有2000平方米的种菇基地,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他就是39岁的青年农民魏正延。
魏正延一家5口人,他与妻子两个人从事种菇。1987年在县库区办的扶持下,时年25岁的魏正延第一次开始种蘑菇。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许多人对田里不种庄稼种什么蘑菇都不理解,可魏正延认准的事就一直走下去。在技术老师的帮助下,严格按照技术操作,不怕辛苦,经过100多天的辛勤劳动,第一批蘑菇上市后立即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收入是种水稻的近10倍。第一步成功后,魏正延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种菇致富的道路。10多年来,魏正延已数不清外出学习了多少次,他的品种由蘑菇一种增加到平菇、香菇等六七种,养菇房也由土房变成了宽敞的大棚房。1999年底,他一次投资1.5万元,建了三座塑料大棚,把他的种茹业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在种菇走上正轨之后,魏正延的重心又放在了市场研究上,他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更新品种,选择更卫生的原料,同时也积极为种菇的乡亲们提供市场行情,在他的帮助下,附近有十多户农民也都走上了种菇致富的道路,大家由衷地称他为菇王。
养蚕大户程德菊
养蚕专业户程德菊,女,住万佛湖镇汪湾村年畈村民组,现年46岁,初中文化,现有家庭人口5人。1989年至今,该同志从未间断过养蚕,不随蚕茧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减少数量,仍坚持每年两季养蚕,风调雨顺的年头最多饲养(分春、中秋、晚秋)达10张蚕种以上,年纯收入6000元。
是什么动力使她坚持不懈地养下去呢?是对养蚕高,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养蚕经验技术。96年后,蚕茧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4.00元左右,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大多数农民认为如此底的价格,还不如种植传统农作物,程达菊则示这样想,她认为:蚕茧的价格底,底也底不了几年,等危机以后,价格一定会反弹回升;蚕茧生产在我国并不是过盛,而是是紧缺。在邻居们的大面积毁坏桑林的时候,她动员大家要把眼光放长一些,价底只是暂时的,等价格上涨了,那时发展蚕桑生产就难了。从近几年的市场看,她辛勤的汗水得到了回报,3亩地的桑园长势良好,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养蚕技术和经验,特别是预防和防治虫害这方面,解决了蚕易生病的难题。栽桑养蚕也使程达菊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是早已建起了楼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