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8:01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4:20
第一位获得该称号的作家是:老舍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号》、《断魂*》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初期遭受*,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5:38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老舍原名舒庆春,一生创作了多种题材和艺术样式不同的文艺作品,成功地描绘了城市平民阶级的生活,同时努力表现新社会的可喜变化,语言生动,风格独特。由于创作话剧《龙须沟》 ,老舍还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龙须沟》最初载《北京文艺》1950年创刊号。龙须沟本是北京有名的臭水沟。在旧社会,居住沟边的劳动群众不仅受到瘟疫疾病的威胁,还遭受反动*和地痞流氓的盘剥欺压。解放后,他们彻底翻了身。*填平龙须沟,修起柏油路,贫民区环境焕然一新。剧本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歌颂党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塑造了程疯子、赵老头等一些性格鲜明的形象。 《龙须沟》语言生动风趣,成功写出社会变革与人们精神面貌变化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7:13
老舍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9:21
老舍先生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所熟悉和深爱着的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他那淳厚、传神的语言词汇也都源于劳动人民,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深受人民的喜爱。
因此,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21:46
老舍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民艺术家不是一个具体的奖项,而是对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的一种称赞。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词汇。
老舍一生创作了多种题材和艺术样式不同的文艺作品,成功地描绘了城市平民阶级的生活,同时努力表现新社会的可喜变化,语言生动,风格独特。
而老舍他的许多文章都非常的贴近市井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的心理和精神,文笔朴素自然,易于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
正是因为他的文章作品敢于为底层的劳动人民说话,敢于揭露真实的市井生活,表达出底层人民的真善美,无奈和不平,真正为人民写作,因此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扩展资料: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馀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龙须沟》最初载《北京文艺》1950年创刊号。龙须沟本是北京有名的臭水沟。在旧社会,居住沟边的劳动群众不仅受到瘟疫疾病的威胁,还遭受反动*和地痞流氓的盘剥欺压。
解放后,他们彻底翻了身。*填平龙须沟,修起柏油路,贫民区环境焕然一新。剧本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歌颂党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塑造了程疯子、赵老头等一些性格鲜明的形象。
《龙须沟》语言生动风趣,成功写出社会变革与人们精神面貌变化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0:27
剧本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歌颂党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同时努力表现新社会的可喜变化,语言生动,他们彻底翻了身,塑造了程疯子、赵老头等一些性格鲜明的形象。
《龙须沟》语言生动风趣,贫民区环境焕然一新。在旧社会,居住沟边的劳动群众不仅受到瘟疫疾病的威胁,老舍还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龙须沟本是北京有名的臭水沟。*填平龙须沟,风格独特。由于创作话剧《龙须沟》
,修起柏油路,一生创作了多种题材和艺术样式不同的文艺作品老舍
原名舒庆春。
《龙须沟》最初载《北京文艺》1950年创刊号,成功地描绘了城市平民阶级的生活。解放后,还遭受反动*和地痞流氓的盘剥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