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6 08:3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38
汉献帝刘协,年幼登基,却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直到公元220年,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他,终于*禅位,国祚延续了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也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则是魏文帝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我们都知道,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一直是最强大的势力,可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早在公元249年,也就是建国不到三十年的时候,便名存实亡了。到了公元265年的时候,则正式宣告灭亡,国祚不足五十载。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出现呢?
说到此处,也许有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对司马懿及司马家族,进行口诛笔伐,的确最终架空魏定的人,是司马懿,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的人,也是司马懿的子孙。但是小编认为,就算没有司马懿,曹魏也会重复同样的悲剧,同样难免很快被架空、被取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这与曹丕实施的两项国策有关。
一、分封诸侯,却削弱宗力量
分封制自西周时期便开始存在了,诸侯存在最初的意义,就是为了拱卫王室,不过这一制度在实施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小弱见夺,大小兼并”,于是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将其废除,实施郡县制,到了汉朝的时候,则又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在的现象,这既保证了宗室的利益,又避免了诸侯势力过大,对王室造成威胁。
到了曹魏建立之后,曹丕也实行分封制,这看似没什么问题,可是据史料记载,曹丕分封的诸侯,只有封地,却没有治理权,也没有兵权,可谓有名无实。而且每个诸侯两三年就要换一次封地。这的确对增强皇权有很大的效果,可是宗室的力量,却被削弱的太过严重,诸侯虽然的确没有能力,对皇权造成威胁,却也无力拱卫王室,一旦朝廷有变,政权必然会落到外姓人手中,从而导致朝代的更迭。
二、实施九品中正制
另外,在选拔人才的制度方面,曹丕也不再延续曹操的的唯才是举,而是在陈群的建议下,实施九品中正制,导致当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不仅巩固了门阀的统治,还使得士族的权力越来越大。在宗室力量被削弱的同时,出现这样的状况,对朝廷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为日后政权被取代,埋下了伏笔。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丕在位期间,对宗室进行打压的同时,实施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为曹魏被架空、被取代埋下了伏笔。只要这两项*,不被改进或改变,就算没有司马懿,没有高平陵之变,也会有其他士族出现,架空魏室取代曹魏,这在士族权力越来越大,皇室却没有宗室力量拱卫的情况下,几乎是必然的。当然了,司马懿及其后人的才能也不容否认,如果换作其他人的话,大约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取代曹魏之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39
主要是这两点,一是实行分封制,也就是分封诸侯,没吸取周朝的经验和教训,使权力过度分散,二是九品中正制,使权力成为家族化和私人话,加速魏朝的衰落和灭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39
首先,曹丕继位之后开始分封诸侯,导致曹氏的宗室力量削弱,其次,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人才匮乏,为曹魏灭亡埋下了伏笔。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40
一是*诸侯王,使得诸侯王们连平民百姓都不如,形同软禁,导致司马家族夺权时,无诸侯王拱卫皇家。二是九品中正制,选择人才时注重门阀,导致人才的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