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中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是啥???要求是简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5 22: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06:39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此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者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由腐朽的慈禧太后等统治着,爱国学者梁启超发现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就写了《少年中国说》。
思想感情
本文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06:4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此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由腐朽的、不思进取、镇压戊戌变法的老人——慈禧太后等统治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看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
思想感情——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盼。
后话——为了达到将中国改造成“少年中国”,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本报取名《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丛报》初创时,主要论文几乎都出自梁启超之手,所撰长篇政论《新民说》,是当时较有代表性而影响广泛的文篇。梁启超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06:42
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上,国以孔为贵。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06:45
〖写作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后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思想感情
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06:41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此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由腐朽的、不思进取、镇压戊戌变法的老人——慈禧太后等统治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看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
思想感情:本文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