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达人速度给答案~人在~答案好追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15 04: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4 09:03
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使全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漫长的发展进程。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客观的进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去。
全球化存在的客观性,发展的必然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能量的释放必然冲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导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全球化的动力本源。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全球化发展规模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
全球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大调整。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有制形式的转变,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大投资和大购并的活动中。跨国公司都是在全球范围上市的股份公司。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有资本的扬弃,使私人资本转变为社会资本,不仅生产社会化,资本也社会化了,这是资本主义向新的生产形态过渡的一个过渡点。由此可以理解,跨国公司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
全球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大调整。主要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制度,如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律规范、经济管理体制等都要并且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必然促使上层建筑的大调整。这一系列的“必然”,决定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由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家、地域的界限,而使全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漫长的发展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客观的进程。不管人们喜欢它还是厌恶它、欢迎它还是反对它,它都不可逆转地发展着,而且已经汇成巨大潮流。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进去。
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客观性,发展的必然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本源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基本矛盾之一。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通常情况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代,全球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产生了国家、民族的界限无力束缚的巨大能量,能量的释放必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本源。由于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从长期看都是无国界的,从而注定了经济的发展也必然是无国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其巨大威力并不以越出国界为尽头,并且已经跃出地球,到达太空和其他星球。现在人们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未来所展现的已经不是假想或假说,即在21世纪的某个年代,人们将要研究经济太空化、经济星际化的问题。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其中4000余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科技成果传遍全世界,造福全人类。当然,还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传播速度极其缓慢,中国古代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传出国门要经历5?10个世纪(见表1)。尽管如此,中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巨大的贡献。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时说:这三大发明改变了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变化,以至于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领先,经济也必然领先。据日本学者研究,直到17世纪以前,中国GDP占到世界的1/4,相当于当代的美国。
欧洲产业革命以来,科技成果传播速度之快,是历史任何时期无可比拟的。近代和现代科技成果从发明到中国引进或制造的时间,有的几十年、有的十几年、有的几年(见表2)。
科学技术的巨大无比的威力推动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欧美各国及日本的经济在较短的历史时期纷纷超过中国。循着上述史实追本溯源,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本源。
(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经济全球化各个方面扩展规模的大小。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把地球变成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村落,使人们真正实现了“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万里之外”的理想。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规模的大小。据统计,1999年全球股市市值达30.18万亿美元,大于全球GDP30.1万亿美元的总量,全球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比1990年增长1倍以上;1998年全球进出口总额107537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54%;1999年全球跨国投资8270亿美元,为1990年的近5倍;1998年全球6万家跨国公司占全球产出量的25%,比1990年增加7个百分点;1999年全球跨国购并34000亿美元,为1990年的8.5倍。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全球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规模的大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冲动是,追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成果,这就必然要求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又是极其不平衡的。因而,走出自家国门,越过他人国界,在全球范围索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很自然的了。而跨国的资源配置规模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在全球范围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小。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着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益的目标。这种内在冲动要求不断扩张规模。当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内所达到的规模仍然无法取得最高效益时,规模的扩张必然要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展开。而越过国界的深度和广度是受科学技术水平所制约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竞争范围的大小和激烈程度。当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时,竞争只能在一国或数国范围内展开;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为竞争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强力手段,加剧了竞争的激化程度。竞争者为了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力争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展开。
(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的快慢。当人类处在农业社会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项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需几百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度缓慢,因而经济的发展步履蹒跚。有的学者研究,在过去的1000年里,世界人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前500年里仅为0.05%。欧洲的经济发展耗用了几千年,直到产业革命后才超过了中国。
近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大大加速:19世纪需40?50年,20世纪初叶需30?40年,中叶需10年,下半叶约需4?5年,而近20年来只需3?4年。科学技术成果的加速传播带动了经济的加速发展。在最近不到200年间,人均总产值的年增长率提高到1.17%,是前500年的23.4倍。最近十几年间又提高到3.1%,是过去200年间的2.7倍。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似风驰电掣,据统计,1999年全世界互联网络的电脑约9000万台,有2.6亿网民,增长速度每年要翻一番。1999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890万人,网站达到15000个,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4倍和10倍,增长速度每半年翻一番。如此发展,我国将成为新世纪里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市场之一,也预示着我国以高速度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
强大的科学技术威力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90年代全球跨国投资和跨国购并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5%和23.9%;最高年份分别达到87.5%(1994年)和54.3%(1998年)。全球GDP年增长速度由90年代初的2%,增长到90年代末的3%以上,令世人瞠目(见表3、4)。
二、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全球范围大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全球范围大调整
全球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必然要促使生产关系的全球范围大调整。
众所周知,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有制形式的转变,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大投资和大购并的活动中。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购并活动一直是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地进行着。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看,手工业工场阶段胜过简单协作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又胜过手工业工场阶段;从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看,生产垄断化阶段胜过自由竞争阶段,生产国际化阶段又胜过生产垄断化阶段,全球化的阶段又胜过国际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开始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购并活动,主要通过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发展起来。本世纪20年代以来购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规模越来越大,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通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大鱼、小鱼吃小鱼,由生产经营相同的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发展到生产经营上下衔接的企业之间的纵向兼并,产生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企业。
经济全球化大购并与历史上的购并相比呈现出显著特点:一是跨国、跨洲大购并;二是强强之间的联合;三是知识资产、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四是购并规模大、速度快、频率高。
经济全球化大购并,在发达国家普遍由政府或民间制定了购并战略。美国提出的所谓“跨国经济民族化购并”战略,其跨国、跨洲购并扩及到欧洲、亚洲、拉美,预定把中国、印度、印尼、韩国、泰国、阿根廷等16个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投资、购并对象。欧盟的投资购并战略是:盟内以企业合并、联合或收购等形式实现跨国购并;盟外是走出“盟门”,近取中东欧,西征南北美,东进亚洲,实施全球性的大购并。
经济全球化的大购并浪潮,一年胜一年。据美国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统计:1998年全球企业购并总额2.5万亿美元,1999年又猛升至3.4万亿美元,比1998年突增了36%。90年代前半期的购并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流通等民用领域,而后半期则扩展到军工、通讯、媒体等领域。如欧洲的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与德国航天公司的合并,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进展。新组建航空航天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到220亿欧元,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新年伊始,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合并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因特网和传媒集团,新公司资产达到3500亿美元,使过去所有的购并相形见绌。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购并,从现象上看,似乎是跨国公司的决策者们的主观行为,但其本质是所有制关系的转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的大调整。
现在全球有60000多家跨国公司,都是在全球范围上市的股份制公司。那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跨国公司所有制是什么性质的呢?我们的智慧不够,需要请教马克思主义的始祖。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然形式。“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直接结合在一起的各个人的资本)的形态,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它的企业,也当作社会的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限界内,把私人所有的资本实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最高发展的这个结果,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为了把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但它已经不是当作个别分立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他们在共同生产上的所有的财产,是直接的社会财产了。”“把股份制度??它会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在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基础上实行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会依据相同的程度,越是把私有产业破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的扬弃,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是当作一个进到一个新生产形态的单纯过渡点来表现的。”①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扬弃”内容包括了私有资本、私有企业、私有财产、私有产业,使之转变为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社会产业。
请教了马克思的论述之后,我们对跨国公司所有制的性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跨国公司所有制性质是社会所有而且是一个扩大了的社会,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而是全球范围的社会,是向新生产形态过渡的一个过渡点。因此,跨国公司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
三、生产关系全球范围的大调整必然推动着上层建筑全球范围的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进行大调整。上层建筑是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章、文学艺术等庞杂的系统,本文只论及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如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法律规范等。
(一)国家范围内改革。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管理体制,特别是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70年代初,以美元为代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以“芝加哥学派”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金融业。主要目标是减少政府干预,放宽了运用《反托拉斯法》的严格管理,促进资本流动。1986年英国开始实施银行业的大改革,放松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图重振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法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先后多次进行金融改革。德国在整个90年代多次进行资本市场改革。美、欧的金融改革,也为其他各洲所仿效: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或大或小地迈开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以主动卷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二)洲域内的改革。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跃出各国国门,在洲域内展开。欧盟的各项改革是欧洲也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首先,欧元的确立、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欧盟在“农业趋同”、“关税同盟”基础上,“经货联盟”取得了一体化的实效,欧元区服务贸易自由化较为彻底。其次,欧盟内部取消了关税壁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无关税集团,对外的最惠国关税税率降至3%以下;为激励资本的自由流动,还取消了人员、商品的过境检查。这些改革加快了欧盟迈向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北美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展情况良好,1998年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完全取消了关税;墨西哥的平均关税税率降至2.1%。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建立全美洲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先例。
东盟10国、南亚区域联盟的建立,表明亚洲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于1992年成立,由12个国家组成,在1996年召开的首脑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一项争取八年内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协定。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有8个成员国,内部的农牧产品进口税已从1996年7月全部减免;1997年举行的第二届首脑会议决定把工业品进口税减免60%,并争取在尽快的时间内全部减免。中欧自由贸易区,初建时有6个成员国,提出的目标是建立无关税自由贸易区。
(三)全球性的改革也在急速的进行着。OECD是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世界性组织,参加该组织的29个成员国一致决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投资自由化。亚欧会议、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和24国集团等松散组织,加强了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对话。亚太经合组织横跨亚、美、大洋三洲,在贸易、投资自由化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目标是,在2010年发达国家取消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2020年发展中国家取消各种关税壁垒;该组织的第九、十届部长会议决定于1999年在环保产品和服务、渔业产品、林业产品、医疗设备、电信、能源、玩具、珠宝首饰、化工产品等9个行业,开始减免关税,提前实现贸易自由化;第九、十届部长会议还建议各国做好准备,以便在食品、橡胶、化肥、汽车、民用飞机、油籽产品等6个行业早日实现自由化。此外,不少国家的部长们还纷纷宣布了单边削减关税的措施。这样,在1989年~1996年间,亚太经合组织的平均关税已由15.4%降至9.1%。
世界贸易组织是现今全球最大的、最广泛的经济组织,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组织,被世人誉为经济联合国。该组织的主要职能:(1)制定并监督执行国际经济贸易规则;(2)组织成员国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3)建立一种协调解决其成员之间经济贸易争端的机制。可见,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组织者、执行者、监督者、裁判者。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它的产生及其所展开的工作又必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四、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发展的曲折性、崎岖性
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必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i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必然促使全球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全球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必然促使全球上层建筑的大调整。这一系列的“必然”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由进程。这就是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逻辑。
然而,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瓜熟蒂落、垂手可得的果实。不可否认,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全球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结伴而行。撇开意识形态的矛盾不论,从宏观范围观察,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等。从微观方面观察,有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贫与富的矛盾、盲目性与计划性的矛盾、投机的破环性与经济稳定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预示着经济全球化道路是曲折的、崎岖的。当矛盾尖锐的时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缓慢的,甚至会出现暂时性停滞;当矛盾缓解的时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急速的。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
“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意味着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中有了更多的自由。一个国家、民族只能掌握、运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规律为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服务,但无力也不应阻止或抑制其发展。
:也就是经济的全球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4 09:01
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使全世界 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漫长的发展进程。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客观的进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去。
全球化存在的客观性,发展的必然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客观性,发展的必然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瓜熟蒂落、垂手可得的果实。不可否认,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全球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结伴而行.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中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就是要使各国取消服务贸易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国际间自由交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会为发展中国家一些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是,在服务业越来越依靠技术知识进行国际竞争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已难以进一步实现服务贸易量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善。面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更是严峻的挑战。
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必将使原来不存在贸易往来的成员国之间开展交换,从而产生贸易效应,促进自由贸易。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就是促进各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以最低价购买产品、进行消费行为的扩大与深化,从而提高全球资源培植效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