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15 1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5 16:49
土壤氮素主要形态有介绍如下:
土壤中氮素形态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土壤气体中存在的气态氮一般不计算在土壤氮素之内。
土壤中未与碳结合的含氮化合物包括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态氮、氮气及气态氮氧化物,一般多指铵态氯和硝态氮。大多数情况下,土壤中无机态氮数量很少、表土中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最多也不超过5%。土壤中无机态氮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它易被植物吸收,而且也易挥发和流失,所以其含量变化很大。
土壤有机物结构中结合的氮称为土壤有机态氮。土壤有机态氮一般可占全氮量的95%以上。
无机态氮
土壤中未与碳结合的含氮化合物包括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态氯、氮气及气态氮氧化物,一般多指铵态氯和硝态氮。大多数情况下,土壤中无机态氮数量很少、表土中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最多也不超过5%。土壤中无机态氮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它易被植物吸收,而且也易挥发和流失,所以其含量变化很大。
土壤铵态氮
可分为土壤溶液中的铵、交换性铵和黏土矿物固定态铵。
土壤溶液中的铵由于溶于土壤水、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但数量极少。它与交换性铵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而处于平衡之中,又与土壤溶液中的氨存在着化学平衡,并可被硝化微生物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交换性铵是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可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铵离子。它通过解吸进入土壤溶液,可直接或经转化成硝态氮被植物根系所吸收,也可通过根系的接触吸收而直接被植物所利用。交换性铵的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它得到土壤有机N矿化、黏土矿物固定铵的释放以及施肥的补充另一方面。
它又被植物吸收、硝化作用、生物固持作用、黏土矿物固定作用以及转变为氨后的挥发所消耗。在通气良好的早田里含量较少,因为旱地通气条件良好,很容易被氧化成硝态氮。在水田里则含量较多而且较稳定。
黏土矿物固定态铵简称固定态铵。存在于2:1型黏土矿物晶层间、一般不能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属于无效态或难效态氮。其数量取决于土壤的黏土矿物类型和土壤质地。
土壤亚*态氮
是铵的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在一般土壤中,它迅速被硝化微生物转化为*态氮、因而其含量极低,但在大量施用液氨、尿素等氮肥时,可因局部的强碱性而导致明显积累。
土壤*态氮
一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在具有可变电荷的土壤中,可部分地被土壤颗粒表面的正电荷所吸附。硝态氮可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数量极微,并可通过反硝化作用而损失t可随水运动,易移出根区,发生淋失。
土壤溶液中的铵、交换性铵和硝态氮因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常被总称为速效态氮。
有机态氮
土壤有机物结构中结合的氮称为土壤有机态氮。土壤有机态氮一般可占全氮量的95%以上,按其溶解度和水解难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水溶性有机氮
主要是一些较简单的游离态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在土壤中数量很少,不超过全氮的5%。它们分散在土壤溶液中,很容易水解,迅速释放出铵离子,成为植物的有效性氮源。
水解性有机氮
用酸、碱或确处理能水解成简单的易溶性氮化合物。约占全氮量的50%~70%,按其化合物特性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形态:蛋白质及多肽类。它是土壤中氮素数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约占全氮量的30%~50%。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体内,水解后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和氨基,土壤中已鉴定出30多种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为主,大多数以肽犍相联结。
氨基酸态氮很容易水解,释放铵离子。核蛋白质类。核蛋白质水解后生成蛋白质和核酸,核酸水解生成核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和有机碱。由于有机碱中的氮呈杂环态结构,氮不易被释放出来,故在植物营养上属于迟效性氮源。
氨基糖类。氨基糖为葡萄糖胺,在土壤中可能来自核酸类物质,在微生物酶作用下,先分解成尿素一类的中间产物,然后转化为氨基糖。氨基糖类物质在土壤中约占水解氮的7%~18%。
非水解性有机氨
这类含氯有机物质结构极其复杂,不溶于水,用酸、碱处理也不能水解。主要有杂环态氯化物(酚型、醒型结构,有氧时与胺化合成杂环态含氯化合物,很难水解);糖与胺的缩合物;胺或蛋白质与木质素类物质作用形成复杂结构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