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什么戒律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1:0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01
早期的道教戒律,是"想尔九戒":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
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在"想尔九戒"的基础上,后又发展出“老君二十七戒”,由行无为柔弱衍生出勿喜、勿食含血之物、勿慕功名、勿杀等;由行无名清静诸善而衍生出勿贪高荣、勿求名誉、勿轻躁、勿恣身好衣美食等;由行无欲知止足推让而衍生出勿贫贱强求富贵、勿与人争曲直等。故二十七戒实为想尔九戒之世俗化与具体化。
之后,道教戒律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参照佛教戒条的形式又吸收儒家伦常思想而继续发展。如《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开首便言:“道以冲和为德,以不和相克”乃以老子“道”中“调和”的特性为基础,结合儒家伦理纲常,而强调“天地合和”、“国家合和”与“室家合和”之必要性,主张以“不可不勤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弃利去欲、无为不争等为达“和”奉“道”之行径,由此而开展出“不得淫浂不止”、“不得情性暴怒”、“不得佞毒含害”、“不得秽身荒浊饮酒迷乱”、“不得贪利财货”
等同具老、儒思想特色的五戒条。于是,传教者强调透过对有形教戒的持守,人们便能体悟到玄虚之道的内涵与实质。老子思想,在蕴含儒家伦理观念的戒条中,得到进一步新的开展。
以天师道而言,在张鲁降曹北迁及其逝世后,旧有之组织系统和科律制度便无法持续,于是导致整个魏晋时期天师道组织混乱,教戒松弛的严重现象。
除了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是应当时为清整纲纪之需而制,北魏时寇谦之亦对旧有弊端百出之教团组织予以改革,于是藉太上老君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43)二十卷为由,增加对于道官祭酒行为之约束教戒,如禁止道官祭酒乱民取财、废房中黄赤之法、改革道官祭酒父死子继之陈规旧制等教戒。又如全真道在立教之初,为规范教门而有《立教十五论》,一方面则依道教传统戒律行持,随着教团组织的扩大,宫观日渐的扩大,为因应道士集体生活的需要,故而陆续编订清规,后终有《全真清规》的问世。以及明张宇初与清王常月为整顿教门而立之《道门十规》与公开传授三堂大戒之制,皆是在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环境中,因应各教派之需要而产生。于是,道戒随着教派的兴衰,适时而发挥其稳定教团发展之功能,或在立教之初,或在衰颓之际,或对个人修持,或对教团组织,皆有其不可忽视之作用,在道教发展历史中亦为重要之一篇。
各教派戒律不同
如天师道之《太上老君戒经》与《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所列五戒不同;灵宝派之《洞玄思微定志经》与《洞玄智能经》中所列十戒不同。一般认为想尔九戒,三行九条为道俗同尊,之后随着道教发展,教派纷立,戒律也就丰富起来,所立教戒不同,且依身份不同更立有不同戒品。于是戒品丰富.
如张万福《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中的整理便有十六种之多。各教派中,如天师道男生女生弟子受十戒方为正一弟子、正一道士受三皈戒和正一戒、正一法师受二十七戒、三十六戒、一百八十戒;上清派上清道士受三皈戒、洞真法师受洞真观身三百大戒;灵宝派初盟弟子受闭塞六情戒、中盟受智能上品大戒、大盟受三元百八十戒。
至宋明后教派衰微,戒律便不再有此丰富之分类,化简如全真道的三堂大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01
道教的戒律用于约束道士的言行思想,要求入道者戒掉贪欲、守好清规。道教的戒律刚成立之初,由于还不够完善,所以戒条较简单。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后来还加入了“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道教的五戒、八戒与佛教的戒律有点相似。另外,十戒还要求道士不得杀生,不得逆反父母师长,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毁谤道法,不得在静坛污言谩骂等等。
道教的戒律内容多数大同小异,由于产生的时间不同,所以戒律中的观点会有点不同。
道教的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九真戒、初真戒、中级大戒、天仙大戒等。
其中,想尔九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老君想尔戒”。想尔九戒是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五戒是指老君五戒。五戒要求戒酒、戒杀、戒淫、戒盗、戒妄语。五戒又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规定箓生弟子受完三戒之后,还要受五戒。道教指出,五戒为持身之本,持法之根,五戒缺一则命不成。
九真戒又称“九真妙戒”。九真戒是为亡者所持的戒律。
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是修道的起点,要求道教弟子十恶不生,无思无为。道教弟子要收去凡心,以戒律为师,用心修道。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基础,是道教弟子出俗和入俗的关键。道教要求每个入道的弟子首先要遵守初真五戒的戒律。初真五戒要求道教弟子:不杀生、不吃荤、不喝酒、不偷盗、不邪淫、不口是心非。
初真五戒发展到后来,变成了初真八戒。初真八戒在初真五戒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不得普习香油、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不得耽着。
初真十戒是在初真五戒的基础上,再要求道教弟子去除杂念,校正身心。
女真九戒是在初真戒之后再加上的戒律。女真九戒是道站信女修持的戒律。
道教弟子在初真戒时毫无过失,从未犯错者,才授予中级大戒。
而天仙大戒是三坛*的最后一个大戒。道教弟子三坛*需满足初真戒、中级大戒和天仙大戒。只有在中级大戒时毫无过失,从未犯错者,才授予天仙大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02
道教戒律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云笈七签》和《道藏辑要》亦有收录。较著者有《太上经律》、《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极戒》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02
当然有,一般就是十戒。
经典戒律为《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