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8 0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8 11:02
一、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1、*理想高扬。当时社会*,生灵涂炭,“三曹”、“七子”都是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因此,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人生短暂的哀叹。东汉末期社会*,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面对短促的人生,建安文人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诗风”的内涵是:
1. 寄托遥深。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文人*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2、词旨渊永。除了时局*的影响外,这一时期盛行的玄学思潮也对文学风貌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汉末,但谈玄而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是正始年间出现的。
三、两者不同之处:
1、建安风骨体现的是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乱世黎民悲惨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情怀。而正始诗风则完成了由关注现实到关注生命本体的演变。
2、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正史诗风则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以使气命诗、诗心遗论与清俊、遥深为表现特征。
3、建安风骨到正始诗风的嬗变表现在建安*的一步步退潮。曹植由立足现实到寻求精神超脱 ,是建安*。
扩展资料: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风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