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世界~ 柔软的社会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5 18: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6 18:44
好好生活比想像更难——《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读本》作者岩本茂树
岩本茂树,除作家的身分外,也是日本神户学院大学现代社会学系的教授。但在此之前,他担任过小、中学「社会科」的教师,也很喜欢在夜补校上课。
岩本的近作《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读本》,书中从非常生活的面相切入,将社会学理论焊接至日常骨肉里,在学问与通用书籍间凿出了一个柔软的位置。
他说:「认识了社会学,也许会比较能让人摸索出人生的意义喔。」
女人喜欢「有点坏却意外温柔」的男人
人生的意义听起来有些沉重,岩本举了个轻松、有些自嘲的例子解释:「在认识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理论以前,我一直觉得女生就是喜欢温柔的男生,所以约会前都会做很多功课,费心研究吃法国料理还是吃义大利面好,但女生总是说什么都好,结果……我就失恋了。」认识高夫曼以后,他才了解到比起准备、预演,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现下的「展演」更为重要。
「如果女孩子做饭给你吃,就算味道很糟糕,你还是要说很好吃」。但更好的方法是,「要一开始说『你做的东西怎么可能好吃』,然后说『我试吃看看』,接著吃一口就马上啪啪啪地把它全部都吃完,并说再来一碗。这才是正确的社会学的做法。」女生虽然喜欢温柔的男生,但对看起来有点坏,却意外温柔男性更有好感啊。
活在社会评价里,让人责备自己
沙特曾说:「他人即地狱」。岩本则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刻刻都活在留意他者评价的状态下。」他认为正常的生活其实我们很少去思考「自我」。例如孩子会因为母亲说他很乖,进一步尝试做母亲想像的乖小孩。
相对,如果在他者的镜像中呈现不出那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便会焦虑难堪不安,「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便是在描写试图操作这自我成为理想个性之馀,由于形象与执行操作的自我落差过大,最后导致整个人失魂落魄。」他以《人间失格》的主角叶藏为例,说明这主人翁设法挽回父亲镜像中自我评价的过程。
「若努力到处奔走『寻找自我』,反而会找不到自我。」因此,比起用社会学让人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他更希望「 以社会学知识,让大家从压迫自己、把人际关系搞好的*迫、压力下解放出来」。
在他人中生活的规矩
在电梯里,我们大多不会跟陌生人四目相接,这种常被忽略的生活琐事,也是岩本关注的事情。「高夫曼指出,在现代的大城市里,常常要与陌生人相处,置身于这种情况下,人们在行动上会装作彼此不在意对方。」这样的行为被称为:「礼貌性疏忽」,这种「疏忽」和「展演」一样是在规矩之下所产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规矩进而衍伸出了「人际距离学」。
岩本笑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太了解人际距离学。高中时,他喜欢每天搭同班电车的国中女孩,好不容易要到电话,约出来见面,当天,他却迟迟等不到对方。三个小时后,他依然幻想著对方,会像爱情电影一样「从山坡上跑下来」。
被放鸽子后,女孩躲了他数日,岩本却不放弃,起了大早跑到女方家附近车站,一班一班等待。「现在这种行为可能就是跟踪狂了吧?」岩本说:「这也是一个社会学研究问题。」
「用这个标准,应该很多罗曼史作品里的主角,都是跟踪狂吧!」岩本著说。结合失败把妹经验,与文学中的案例,他想写一本跟踪狂的社会学分析书。
柔软的社会学
身为一个社会人,有家庭、工作、同济等各种关系需要面对,同样常因这些关系感到开心、焦虑、痛苦。他者如何影响著自我,岩本在书中举了个切身的残酷经验为例:
「我母亲在76岁的时候亡故。若由现代日本长寿社会的平均寿命来判断,或许可说有些早故。我是独子,因而在没有兄弟姊妹的协助下,担任丧主。本来,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在看到亲戚、心情稳定后,强忍的悲伤会因而宣洩,流出眼泪来……然而,我的举止与旁人预期相反,不只没有任何悲叹,反而应对礼貌周到,甚至浮现笑容……我这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举止,造成亲戚对我的不信任……亲戚们那时的眼神,带著如冰般的冷冽。」
因为自己得一肩扛起母亲丧礼所有繁琐的事物抉择,岩本说:「沉溺在母亲之死的悲伤,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但好在了解社会学知识,想起高夫曼的理论,他说:「如果有人无法遵守这种规矩,说不定会被社会群起围攻。」
岩本说:「过去我的人生有很多失败的经验,但社会学的知识告诉了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让我有勇气跨出下一步。」因为活在传统、性别、长幼有别的社会中,礼貌常成为真正的规则,面对他人不容易,好好生活总是比想像中更难。岩本用社会学柔软面,看著活在眼前的我们,藉它承接住各种苦痛和脆弱。